知多啲:學乾隆「叩齒」養生

文章日期:2020年01月27日

【明報專訊】要補腎益精,改善骨骼、牙齒的健康,可利用穴位按摩,常用穴位包括位於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的腎俞穴,以及位於足底的湧泉穴和足踝的太溪穴,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5至10分鐘,或配合熱敷、溫灸,每日1次。按摩位於頭面部口腔周圍的穴位,如地倉、下關、承漿、頰車等,對於促進局部氣血運行亦有幫助。

吞津按摩牙齦 促進口腔自潔

「叩齒」和「吞津」,是兩種中醫常提倡的養生運動,皆有補腎、健齒固齒的作用。唐代中醫孫思邈在1000多年前已提出「叩齒三十六」的養生秘訣,高壽的乾隆皇帝也把「齒常叩」列為其養生「十常」之一。叩齒的具體做法是在早上刷牙後平心靜氣,放鬆身體,排除雜念,將上下排牙齒有節奏地互相叩擊,以36次為佳,力度由弱至強,務求使全口各個牙齒均得到鍛煉。通過上下排牙齒叩擊運動,中醫相信可以改善口腔經絡氣血運行,兼可補腎,現代則認為通過叩齒動作可促進血液循環、強健牙周膜及臉部肌肉,以及預防牙齦退化和牙齒鬆脫。

「吞津」的動作可伴隨叩齒一併做,在叩齒後把舌尖在口腔內繞着上、下牙牀、牙面順時針,由臼齒開始到門齒攪動36次,當有津液產生時,徐徐分2、3次嚥下,是謂吞津。中醫認為吞津亦有補腎的作用,通過舌頭的動作可以按摩牙齦,加上充足的津液有助增強口腔的自潔作用,能預防牙患和保持牙齒堅固。而且多活動舌頭、口腔的肌肉,可以防治吞嚥障礙,醒神活腦。

性生活頻繁 耗傷腎精

另外,再配合生活上養生調攝,保持牙齒堅固健康,除要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定期檢查牙齒,及早治療口腔疾病之外,中醫亦強調要保持充足休息,避免過勞,以保養精氣神。中醫認為身體和精神的過勞,以及性生活太頻繁導致「房勞」都會耗傷腎精,因此中醫養生強調性生活應要有節制,尤其是踏入40歲以後,勿使腎精過度耗損而影響健康,加速衰老。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