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耀威演而優則編 「濃縮」粵劇注入新意

文章日期:2020年02月05日

【明報專訊】黎耀威是一名很生動的受訪者。談話時,他幾乎像在演獨腳戲,要他描述什麼,他總是繪影繪聲,談到愛做「下欄」角色,他雙腿即時合攏傾斜,兩手交叉放在腿上,擠眉弄眼扮女人;談小時候愛在家中用毛巾裝戲服演大戲,馬上亮出威武眼神,氣魄逼人。仔細聽他的話,還有充滿戲劇性的起承轉合,即使他一人說足半小時,

也毫不悶場。這種藏也藏不住的棱角,是黎耀威除了擔當粵劇演員,還兼任粵劇編劇的性格特質。

近年粵劇的蹤影處處皆是。打開錢包,「紅衫魚」上印有粵劇花旦的大紅花臉;紅隧口曾展示紅噹噹的《粵劇特朗普》廣告,吸引許多人貢獻看粵劇的「第一次」;儼如粵劇地標的戲曲中心落成,小生花旦紛紛踏上台板,盡見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威力,而當中,黎耀威便是年輕又富經驗的一名粵劇人。

自小愛粵劇 逼媽媽報成人班學戲

才三十出頭,他已捧走不少粵劇獎項,更加「演而優則編」,演戲之外不時譜寫新劇,為粵劇注入新意。走得比同齡者快,因為他「贏在起跑線」,年幼時跟媽媽到布袋澳看神功戲,台上角色的繽紛造型、熱鬧音樂讓他一見鍾情:「好得意,好似好多公仔行嚟行去。慢慢心癢癢,會在家中做戲。拿大毛巾攝在褲內當是袍,電視的粵劇唱咩我就唱咩。」小學四年級他報班學唱戲,教師都奇怪他年紀小,怎麼來上大人班,「Miss問:『是否阿媽逼你來?』『不是,是我逼我媽讓我來』『這兒是成人班,不收小朋友』我媽求情:『你收佢啦,佢喺屋企唱好煩』」。

「首級唔靚」 演下欄角色突圍

自此,他逐一拿揑唱、做、念、打各種技藝,瓣瓣都是苦功。當中唱戲是他較弱一環,「但我動作好叻,動作場面睇兩三次就懂得打,知道自己弱點,便在其他方面下苦功」。他笑言自己「首級唔靚」,樣貌不夠標青,當不了書生,便在配角或下欄角色發掘自己,扮老人、小孩、反串、詼諧角色都難不倒他,需演出武打場面的武生,更是他擅長的角色。

改編莎劇搞噱頭 吸引新觀眾

大學畢業後,黎耀威全身投入當粵劇演員,幾年下來,他漸漸察覺到這種表演藝術面臨的問題。先是新劇本不足且質素參差,「有些劇本一拿起就想講粗口,簡直要用『荼毒』來形容。故事唔合理,曲詞唔啱音,編劇用這些劇本來攞錢(政府資助),政府中人不懂看劇本的,變成外行人管內行人」。只好自己動筆,頭一趟便大膽將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改編,「要吸引新觀眾,我不可再做《帝女花》、《紫釵記》,它們不是不好,但我一定要有gimmick元素」。將西方劇改編為粵劇並非新鮮事,黎耀威的改編亦非純然的賣噱頭,他把西方名劇變為精彩的中國戲曲之餘,燈光、走位、場面調度等,又滲透點點西方舞台元素。雖同樣在大型場地演出,但演出時間從固有的3、4小時濃縮至2小時,令觀眾不會因粵劇太長而卻步。

寧求演出質素 不求觀眾數目

「粵劇要繼續走落去,節奏這麼慢的藝術如何自處,如何生存?是每個世代都要思考的問題。」黎耀威身處的世代,是流行即食的世代。因緣際會他近年走入小劇場,探索粵劇「濃縮」後的可能。70分鐘,3個演員在有限空間發揮,觀眾就在不遠處,演員施放的感染力、燈光音效、場面調度,全是另一玩法。

在這「黑盒」中,他把京劇《霸王別姬》改編為粵劇。「記得第一次到訪上海小劇場戲曲節,我剛好看完《霸王別姬》,心想既然內地無人不識這套戲,不如將它改編為粵劇,觀眾便可輕易知道粵劇特色。」他將這套戲分3段,從粵劇最傳統古老的演繹手法,到現代舞台常見的粵劇元素,再到年輕演員憧憬未來粵劇的表演手法,分別放在3場戲中。「第一場唱官話,第二場有小曲、口白、梆黃等元素,尾場甚至引入現代舞的肢體動作。」比起傳統粵劇,他笑言小劇場版更難、更累,「在100名觀眾中你無得偷雞,做70分鐘攰過做3個鐘」。

但黎耀威寧願做30場面對100人的小劇場,也不做3場面對1000人的大show。他形容在「黑盒」內,演員感染力更直接,與觀眾交流更深刻,演出亦要更仔細:「每一場,都在鍛煉我每次70分鐘的駕馭能力。未來我想繼續探索在black box的可能,寧求演出質素,不求觀眾數目。」

文:宋霖鈴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