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香園圍 昔迎不速之客 碉堡古宅如故

文章日期:2020年02月16日

【明報專訊】打鼓嶺(松園下)巴士站四周是包圍着草叢的鐵絲網。

前往香園圍,可從汗星士多旁邊的小路邁進。經過時看見士多名字特別,便記於心中。

後來翻查資料得知,士多曾因經營建築工人食堂捲入違反地契風波。

汗星這天沒開門,不知何時得到命名的它,名字卻恰巧能夠提供興建蓮塘口岸的工人勞動想像。

疫症襲港之前的一個周日,在前往香園圍的小路上,街車將冒出泡泡的水灑滿一地。

深埋小路末端、在遇見避雨亭後還要在分岔路上作出正確選擇才能抵達的香園圍,把外面紛雜的世界隔得很遠。

碉堡屋簷「反字」見《陋室銘》

甫入村,一座龐然大宅聳立眼前,它的雄偉在於它的廣度,目測比之前行程見過的建築都長得寬廣,而且兩旁無物,狀甚驕傲。沈思指,這是一座碉堡。古風碉堡前停泊着非常現代的私家車,構成奇怪的風景。我們趨前察看,屋簷下樹木山水的壁畫旁有幾列怪字,未能讀出所以。沈思說那是反書,他曾拍照後將照片翻轉,「寫的是『山不在高』……」我接續竟然無意識地背出:「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是來自年少時的回憶。小六大考過後,那段還未能放暑假又無課可授的無聊時間,當年苦惱着要如何撐過課堂的班主任強迫我們背誦詩詞,這首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沒來由地成為我唯一記得的一篇。記憶中它只是單純的音節組合,從未深究意義,當下在碉堡前背出,終於明白了「陋室」主人的謙遜與自信。

「成條山」匿藏偷渡客

繼續步行入村,在「私人地非原居(民)不准進」的告示後方是陣陣狗吠聲。屋主叔叔與婆婆在屋外乘涼,說這裏好靜,不過蚊很多。我們步近,問香園圍名字由來。婆婆道:「舊時祠堂嗰度有棵香樹㗎喎,咪叫香園圍囉。」叔叔笑說以前成日圍住佢氹氹轉。沈思望向遠山,叔叔說那是白虎山,「以前有警察和軍隊在守,而家空咗。以前有射燈射住啲偷渡者,大陸嗰邊,唔畀佢哋過來嘛!」村裏常常有偷渡者嗎?「唔多。以前七八十年代最多,成條山都被佢匿滿晒。」如同許多村民,叔叔曾經留洋工作。他2000年才回流,人在異鄉的時候,香園圍的老家卻曾被偷渡者爆竊,「成日鎖住門,無返嚟住,佢以為收咗好多黃金,爬上屋頂,鑿爛個屋頂。一返嚟見到,個差佬捉鬼咗佢坐咗半年監。」他說,偷渡者都唔識匿,常常躲到樹林裏,警察不難追捕。

我們穿過屋外的走廊,草叢堆中並沒有發現小心翼翼地躲藏起來的偷渡者。一道石門在鐵絲網圍欄中為我們打開去路,裏面是一座古老大宅。撥開蔓生野草艱難前進,來到大宅的門前,裏面飄出空調般的涼風。從門縫窺探,內裏碎石滿地。廳房雖然日久失修,仍能從葵扇形門框看出大宅主人曾花的心思。彭玉文記憶上一次到訪此村,當時大屋猶能擅進,「入面的設計好有趣,好多半圓形的門。好奇怪囉,咁正的建築做咩搞到咁!」

文、圖 // 潘曉彤

…………………………………

生態圈‧在香園圍沉思香椽

來到香園圍,思其名由來,應是指有沉香園之圍也。雖然公園內老樹沒有一棵是沉香,但在小路旁的確發現至少有一棵小的,表證成立。有人挑戰說,歷來香港沉香業集中於沙田及大嶼山沙螺灣兩地,運往香埗頭,即今尖沙嘴集散,海路往返縣城南頭及廣州,沒提香園圍。這一點易反駁:香園圍鄰近深圳河,跟蔗糖、瓦窰一併運往縣城南頭及廣州,方便省時,成本更低,更有優勢。在十八世紀西方船艦出現前,香埗頭比香園圍荒蕪,當時那裏才是邊境,而今天稱邊境的這裏,因為接近南頭縣城,其實算較繁榮,土地樓房較值租。

神父繪地圖 「香椽圍」為記

我發現和神父Rev. VOLONTERI, Simeone(1831-1904)與通客家話、廣東話及鶴佬話的梁子馨神父於1863至1866年間繪製的「新安縣全圖」,見到其中打鼓嶺地區一截,記此地為「香椽圍」。「香椽」是連香樂思(香港博物學家)也陌生的港產柑橘屬水果,稱為Oron,我認為就是香椽的粵音直譯。現時全世界各種柑橘屬水果都是雜交出來的,如果香樂思知道它就是所有雜交種三大野生源頭之一,他該有多興奮該更愛香港深幾分。

嘉慶《新安縣志》記為「香園圍」,神父為何記為「香椽圍」?在探究孰是孰非前,我發現「新安縣全圖」有一排用各種美術字體寫出的廣告辭,注明此圖由意大利傳教士,經實地考察,動用其測繪專業技能,歷四年苦幹製成。嘉慶《新安縣志》也有一張海防圖,我以為以上廣告辭是着此海防圖而寫的,其實是批評《新安縣志》海防圖,由中國官員閉門造車,不按比例、方位錯亂、島陸不分、沒指示鄉村所在,花四炷香時間草草製成。

神父聆聽方言能力不足?

於是我想,和神父親身來到此處定位時,在旁的梁神父問當地村民村名,本來問完記下便完事,可是梁神父像和神父繪圖一樣認真。問是不是香味的香,村民說是,問是不是花園的園,村民說不是,梁神父很奇怪,問是哪一個字,村民指一指滿園香椽,梁神父恍然大悟,就在和神父精確地圖上精確地寫下「香椽圍」三字。這一場戲固然是我老作,但如果不這樣老作,還有其他更合理理由解釋不寫人人寫之的香園圍,而寫上冷僻絕倫連博物學家也一無所知的香椽圍?不要說前近代嘉慶,儘管是後現代香港,官方地圖地名出錯仍常見,編者會否親自來到現場,問本地人名稱,問名稱又會否像通各種方言的梁子馨那樣認真,我是抱極大懷疑的。要不是旅行界及有心人向有關當局反映指正而當局從善如流,現時官方地圖一定讓人不忍卒睹。如果英佔香港官方地圖地名可以否定,為什麼嘉慶《新安縣志》地名不可?

可是當我看到「新安縣全圖」全圖,發現神父把青山寫成「清山」,屯門作「團門」,我改變了想法,梁神父可能沒有問本地人而隨意發揮,也有可能有問本地人而本地人隨意給他一個同音字,畢竟大家不是史地學者民俗學家,對所謂真正的正確地名,是沒有責任研究清楚才說出來才記下來的。當我看到深水埗寫成「清水浦」,官塘成為「官璫」,我甚至對神父聆聽方言的能力稍有懷疑。當我看到在鎖羅盤位置寫上「紅石門」,我就不得不承認以上一段都是妄語,為自己的文風汗顏。

文 // 彭玉文

…………………………………

掌故‧曾經的邊境禁區 古風不散

香園圍,分為上香園與下香園,由原籍廣東五華萬氏立村。萬氏從明代開始遷居新安蓮塘,清初康熙年間復界後,因舊地人口繁衍,於是南遷附近開村,並在村後靠山的風水林廣植樟樹和牙香樹,「香園」得名可能由此而來。而這片佔地1.1公頃的風水林已被特區政府劃為「自然保育區」,以保存和保護該處現有天然環境的特色。

香園圍曾屬新安縣五都,至嘉慶年間,該村人口繁衍,部分族人分遷至塘坊村。香園圍在《新安縣志》中是沒有載錄,反而在1866年和神父的《新安縣全圖》記載為「香椽圍」,1898年港府輔政司駱克報告紀錄中,村名為「香緣圍」住有120本地人,相信「椽」與「緣」都是「園」的同音字。

香園圍過去屬於邊境禁區,2005年的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建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釋放土地,香園圍被列為第三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範圍,直至2016年1月4日才得以解除禁區開放。今年年中通車連接香園圍邊境管制站的道路便以香園圍公路為名。

多間建築物列一級歷史建築

由於過去禁區阻礙鄉村發展,很多村民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移民南美洲之巴拿馬及秘魯等地。相對新界其他鄉村來說,香園圍至今仍保留原貌,有多間建築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在香園圍4號的四層碉樓,建於1928年,為石塊建成,內加鐵窗,設有槍孔,可防盜賊攻擊。上香園村的萬氏宗祠,廢圯多年仍存門額。村內另有朝巽萬公祠,建於十九世紀末,1934年重修,為單間式建築。下香園村則有廷業萬公祠,同為單間式建築。各古建築之簷下壁畫,古風依然。

文 // 沈思

【Ways of Ruralist Seeing(9)】

編輯 // 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