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曬藝術家黎嘉玲 陽光加織布 曬出生命藍圖

文章日期:2020年02月18日

【明報專訊】若說少年不知愁滋味,28歲的藍曬導師及藝術家黎嘉玲(Karen)卻比許多90後更知什麼是愁!自小是笨小孩,學睇鐘都要學很久,大學畢業後到工廠當採購,卻感重重失落,愛上保育又被拒諸門外。尋尋覓覓方才發現自己的織布手藝和獨特的藍曬技術結合,可發揮創作作品……每一道關口,都讓她愁過迷惘過。

最終,她在陽光下,找到藍曬背後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她在海邊撿來垃圾再做,突破藍曬常用花草的框框,把古老的藍曬顯影技術帶回現代。

每次黎嘉玲提起藍曬,身邊的人總會問:藍曬?我知,即是藍染,噢,又好像不是,應是雲貴的蠟染藍曬嗎?

「都不是。不怪香港人啊!我在其他地方講藍曬,同樣沒有人知道是什麼。」Karen一邊說,一邊拿出最近在青年廣場展出的作品,有海邊垃圾曬出不一樣的膠叉紙杯,有海洋中的女孩(Karen本人身影)藍曬結合布藝,當中會發現藍曬和藍染概念完全不同,而Karen的藍曬也根本不是大家心目中的蠟染的藍和圖案。

展出「父親」主題作 阿爸:賣到錢?

真的要為藍曬解解畫了。「那是很古老的一種顯影技術,1842年發明。我初時用這種古老的顯影做展覽作品,是覺得這種技術很便宜,只需顯影液和陽光,而我又懂織布,每一根線由我話事。天然純棉用上顯影液便可在陽光下曬出藍色,而有些質料完全不上色,我織的布,直排是棉,橫的則不上色。」這樣織法的布料在藍曬後,不會全片變成實色藍,卻帶出種像織布的質感。

她的第一次展覽,以父親和家人做主題。不過,父親來看展覽時卻認不出那是自己,反問這些賣不賣到錢,你這次只是僥倖,搞這些作品哪有辦法生存下去?「阿爸細個好窮,所以凡事都看能否養家生存。別人問我作品為何要講阿爸,不是講阿媽?其實我是同阿爸鬥氣,因為『最睇我唔起』是他,我要證明給他看,想得到他的關注,想得到他的歡心,想得到他的愛。」

藍曬是1842年由John Herschel發明的一種光合藍圖技術,先以檸檬酸鐵銨及鐵氰化鉀混為感光液,塗在紙張上,再把負片(黑白)蓋上去,壓上玻璃,經過陽光和水流,最後呈現藍與白色。過去一直用於建築工程施工圖,也是「藍圖」一詞的由來。

藍曬被人遺忘多時之後,逐漸也有城市人重拾這技藝,作為生活小情小趣和創作作品。然而,藍曬到了Karen手裏,卻不盡是生活情趣,而是成長尋覓的路。

2016年秋天,她獨個去台灣旅行,在山上遇到怪人,邀請她試山草藥,僥倖安然無事,於是她跟自己說,既然能生存無恙,何不從頭開始?於是她去看書,還去看「人類圖」(1990年代興起的人類性格角色地圖):「尋尋覓覓原來不一定有答案,而是解開我的心結,從書中從人類圖中了解為什麼自己不開心,為什麼兜兜轉轉找不到自己,尋尋覓覓,人生卻有了方向。」這個大方向之一,是放下心中礙着自己的大石:「為什麼我從小就被屋企人看作不成功的小朋友?為什麼我很想做的事情,卻有門檻讓我進不去?」然後她選擇了藍曬藝術,努力下苦工;也明白自己喜歡了解地方文化,就由馬來西亞的華人故事開始,以中英文博客寫下不同大馬華人怎樣來到這裏落地生根,「發現他們的故事,其實也是發現中國人的祖先如何移民到當地,即是了解自己的文化」。

用廢物創作 反思海洋污染

「我來自一個五口之家,有兩個哥哥,我總被家人看成不會成功的小孩。自小我讀書唔叻,很害羞,記得細個僅是學睇鐘讀時間都學了好耐。長大去英國讀大學,選了紡織設計,我修布藝,所以識得織布。」Karen於2014年畢業回港,以為她修讀布藝這麼豐富多花臣,應能走出那座成長階段不被肯定的迷惘陰影,怎料她卻說:「我們讀這門學科,出來工作,大都是回大陸返廠做merchandiser(採購)等工作。那時,真是返廠就望放工,星期日放完假就死死地氣星期一去上班!」這樣的生活聽起來,比現在因新型冠狀病毒困在家中更苦悶。她問自己,究竟有沒有其他辦法不要這樣生活下去。但她怎麼會跳到現在的藍曬導師,且還游走香港、大馬和台南的咖啡座舉辦藍曬工作坊,吸引不少攝影師及藝術工作者來上課?

Karen在數年前開始自學藍曬,當初原因是很廉宜就做到cross-over布藝的創作藝術。在踏上藍曬之路前,她曾想投身保育界,那是在2016年前往敦煌實地考察及文化交流後,大開眼界,覺得自己要走的路不是採購而是保育文化,可惜回港後怎樣叩門都好,也因為沒學歷而被拒,在迷惘中打轉,最終她選擇努力做好藍曬。「我真正走上藍曬之路,真要感謝我工作的時裝公司老闆,他在PMQ有店,鬼主意很多,常搞藝術和時裝結合的展覽。他鼓勵我重拾織布,於是我就嘗試把織布和藍曬結合。」她的第一個展覽很迷你,但藍曬獨特的氣息,也吸引了電視台來訪問。

Karen近年參加過馬來西亞的藝術節,也去過台中及台南參展,去年12月則參加香港青年廣場「GOA藝術節」( Garden of the Artisans),以珍愛地球為主題,展出個人藍曬作品。藍曬題材通常採用樹葉和花草,因為曬出來有一份透明感,美感較強,但Karen該次展出卻用了不透明的海灘垃圾膠叉膠梳,曬出另一番味道,膠梳曬出來後倒帶點木梳的厚重質感。

在展覽的7幅作品中,有兩幅是大型藍曬,其中一張是她把自己的身影曬進去。有人笑說這是美少女戰士,她說:「這個為自己在海底留倩影的作品,其實是一種反思,我覺得人類正在慢性殺死自己(對海洋的肆虐污染)。」

尋找大馬華人故事 建立友情

在藍曬那些藍的背後,她發現自己找到友誼,也找到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包括幾代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以及她自己結識大馬朋友的故事。Karen跟她在馬來西亞最好的朋友已認識3年,那時Karen正到當地邊旅行邊教藍曬,在工作坊中認識Maybe Wong。Maybe發現這個香港女孩竟然大膽地計劃一個人去西馬來西亞北部的登嘉樓旅行,於是找來朋友當司機,二人一起陪她去。故事說下去,發展為「夢想號快車」:Maybe和開車司機拍拖,二人一直醉心韓劇《孝利家民宿》,現已實現夢想開了一家有5個房間的民宿。

不敢說Karen已因為藍曬而走出迷惘,因為人總是不停面對問題,但她現在充滿動力,努力令更多人慢下來欣賞藍曬藝術。如今已抹去幾多愁的Karen說:「你若現在很不開心,寫日記吧!我當時以為那些天要掉下來了的事情,現在重看就感到——無乜嘢喎。相信自己,你會走過的!」

■給香港的話

「只要真心喜愛,就會是最好的那條路。如果你還沒找到,切勿喪失信心,請繼續找,別停下來……」

■Profile

黎嘉玲(Karen)

90後,香港長大,藍曬導師及藝術家,曾在英國攻讀大學,2014年紡織設計學系畢業,主修織布(weaving)。回港後,參加青年廣場舉辦的藝術大使選拔賽,獲選為藝術大使,前往敦煌了解文化、藝術及保育。自學藍曬,及後到東南亞拜師學藝,研習當地布藝及藍曬,亦在印尼日惹學習蠟染,鑽研民間布藝。現時她游走香港、馬來西亞及台南,在三地舉辦藍曬工作坊,在個人網站(laigarling.com)記錄所見所聞及各地的華人故事。

文:朱一心

編輯:劉家睿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物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