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溶解病毒脂肪包膜 破壞蛋白質外殼

文章日期:2020年03月03日

【明報專訊】市面上的消毒濕紙巾林林總總,消毒殺菌成分主要有酒精(alcohol)、季銨化合物、雙氯苯雙胍己烷等等,部分濕紙巾會有多於一種消毒成分。崔俊明及黃浩賢均認為,在各種成分中,酒精殺病毒最有效及迅速,消毒原理亦跟其他成分不同。

未能有效消滅輪狀病毒

酒精為何特別有效?因為酒精會令蛋白變性,亦有溶解脂肪效果,兩者都能有效殺死細菌和大部分病毒。

一顆完整的病毒顆粒,由具保護功能的蛋白質外殼,以及外殼包住的核酸組成。有些病毒外層有一層包膜,通常由脂肪和蛋白質組成,這類病毒稱為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es),新型冠狀病毒、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便屬於這一類。酒精能夠快速而有效消滅包膜病毒,因酒精屬脂溶性,能溶解外層的脂肪包膜,酒精亦具有親水和疏水兩種特性,故能吸收病毒蛋白質外殼的水分,亦能破壞蛋白質內、外之間的牽引力,造成蛋白質外殼脫水、變性、凝固,達到消滅病毒目的。

然而對付部分無包膜病毒 (non-enveloped viruses) ,如輪狀病毒,酒精只能使其失去活躍能力,未能將其消滅。

酒精除了可消滅病毒,也具殺菌作用,原理是使細菌細胞膜的蛋白質變性,結構受到破壞。

濃度70%或75%最理想

但酒精並非濃度愈高愈好,按世衛建議,60%至80%濃度酒精溶液最有效,濃度太高會適得其反。黃浩賢解釋:「因為酒精濃度太低,未能發揮效用,濃度太高則容易揮發,而且會迅速將細菌或病毒表面蛋白質脫水、凝固,變成了保護層,妨礙酒精繼續滲透,削弱消毒功效。濕紙巾含相當的水分很重要,能幫助酒精滲入細菌及病毒內,酒精濃度以70%或75%最為理想,餘下30%或25%是水分,這個比例有效使蛋白質凝固,以及達到穿透效果,徹底消毒。」

酒精消毒效率高,為何不少濕紙巾要強調不含酒精?因酒精屬脂溶性,如果常用來抹手,容易令皮脂流失,導致乾燥。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