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社區:遠親不如近鄰 給隔壁長者送暖

文章日期:2020年03月09日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的研究,晚期病患在生命最後6個月,只有約1個多月時間在醫院度過,其餘時間均在社區。

在香港,大部分晚期病人為長者。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獨居長者人數超過15萬(13.1%);與配偶但非與子女同住的長者有29萬,佔長者人口四分之一。

今非昔比,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家庭照顧者。儘管香港社區照顧服務不斷擴展範圍及增加數量,但增長還是趕不及日益老化的人口。若照顧角色只是交予家庭照顧者,那麼只有雙老又或是獨居的年長病人,他們的照顧又可以靠誰呢?

澳洲學者Allan Kellehear提出一個關懷社區(compassionate community)概念。英國在開展安寧照顧的初期,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住院病人、門診病人、日間護理病人及醫護家居探訪等,但忽略了社區參與或社區建立元素。關懷社區是指善用原有社區及鄰舍的互助網絡,去關懷在社區面對晚期疾病或喪親的人士。每個社區都有特色,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去表達關懷。關懷社區並不是什麼新概念,在以前的香港,鄰居間經常發揮互助互愛精神。孩子放學後,可能會留在鄰居家中做功課,若家長加班不能準時回家,孩子甚至會在鄰居家中吃飯。不單是鄰居,甚至是附近的士多、雜貨舖,他們都扮演着暫時託兒所的功能,大家守望相助,沒計較回報。隨着人口老化及生育率降低,需要照顧的不再是孩子而是長者。若鄰居能將這份關愛延續到身邊的人,相信晚期病患及其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會大大減輕。

分享口罩 代購日用品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很多社會服務也受影響,亦有很多人留在家中工作。若你是在家中工作的人,不妨留意鄰居當中,有沒有晚期病患、長期病患或長者,在空閒時探望他們,簡單問候、一碗暖湯、一碟熱菜,已經十分暖心,能減低他們的孤單感。他們亦可能沒辦法買到口罩,而不能外出,若能分享口罩給他們或幫他們買一些日常用品,也可減少他們生活上可能遇到的挑戰。

若你是家庭照顧者,在這段時間更加要好好照顧自己。家庭照顧者的壓力不比病人為低。很多家庭照顧者覺得要全心全力照顧患病家人才是對,犧牲小我在所不計。然而,有一個智慧反思可以從乘搭飛機時啟發——通常有這樣的廣播:「萬一遇到緊急情况,座椅上方行李架內的氧氣面罩便會自動跌下,大人自己先戴上氧氣口罩再為小朋友戴。」。究竟為什麼要先為自己戴上呢?相信你一定會明白!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