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 消失中的頑童

文章日期:2020年03月10日

【明報專訊】2月上旬的天氣依然陰冷,站在遊艇上層的甲板上,陣陣海風吹來直叫人渾身發抖。隨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委員麥希汶出海採訪,難得看到十幾條中華白海豚在船邊追逐嬉戲,活潑得很。細看下發現牠們的皮膚白裏透紅,卻帶一些黑色斑點,原來牠們剛出生時全身灰黑色,猶如醜小鴨,長大後全身的皮膚才漸漸變成白色。而且,別看中華白海豚成群出現,牠們其實並非群居動物,聚在一起只是碰巧而已!

麥希汶和「香港鯨豚研究計劃」的研究員,每星期都會乘船出海3至4次,目的是監察和研究香港海域內的中華白海豚及江豚。每次沿着已劃定的路線,在大嶼山附近海域航行,工作包括記錄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位置和點算數量,另也會拍攝大量照片。麥希汶說:「每條中華白海豚身上的背鰭、斑點或傷痕都不同,我們藉拍照來識別牠們,配上編號。」

漁農自然護理署自1995年起資助的香港鯨豚研究計劃,2010年開始每年發表《監察香港水域的海洋哺乳類動物》報告(下稱鯨豚報告),公布在香港水域出現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數量。

血管擴張散熱 皮白透紅

對中華白海豚所知甚詳的麥希汶,解釋為何中華白海豚的皮膚透現紅色而非純白色,「其實成年的中華白海豚,皮膚的確是白色的,但皮下的微絲血管因游泳而擴張散熱,所以看起來才會白裏透紅」。根據漁護署資料,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又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並非香港獨有品種,也會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如澳洲、南非、緬甸等地出沒,一般生活在沿岸淺水、鹹淡水交界的河口區域。而在中國水域,則可以在香港、廣東珠江口、廣西北海、福建廈門等地發現牠們的蹤影。在香港發現的中華白海豚,大部分長居香港水域生活和繁衍,只有部分會在珠江口和香港水域兩邊走。

出生灰黑色 愈大愈白淨

中華白海豚平均有30至40年壽命,牠們在10歲左右就會性成熟,即身體發育成熟至可以交配,而每年的3至8月就是牠們的繁殖期。雌性中華白海豚一般要懷胎10月才會產下小海豚,幼豚一般和母親生活3至4年。「我們曾發現有條叫『希希』的幼豚跟了媽媽最少5年,像裙腳仔。之後我們在大嶼山北面看到牠獨立生活,也有內地研究員在珠江水域發現牠的蹤影。」剛出生的幼豚大概有1米長,成年的中華白海豚身長可達2.5米,除了可用身長分辨年齡,也可以觀察身體的顏色,「例如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呈灰黑色,而因為牠們在媽媽的肚子裏時是摺疊起來的,所以出生時腹部帶有胎褶。當牠們慢慢長大,灰黑色會逐漸淡化為黑色斑點,直至完全無色,然後露出白色的皮膚」。

非群居動物 碰巧「組豚」

跟麥希汶出海一天,停船數次,每次看到的海豚數量不一,由最少兩條到十幾條都有,那中華白海豚是群居動物嗎?

麥希汶回答:「雖然平時海上會看到一群中華白海豚出沒,但牠們並不是群居動物。牠們的組群結構屬於分合/離合社會結構(fission-fusion structure),所以一起出沒的組群成員不是固定的。根據2018年度的鯨豚報告數據,一個組群出現的平均數量為3條海豚,最少是1條,最多也可以達到10多條,而在組群中最親密的通常都是海豚母子。」

成年海豚擁有約相當於人類6歲兒童的智商,牠們不但可以從鏡子裏認出自己的樣子,不同種類的海豚擁有各自的語言去溝通,人類至今未能破解,牠們也會在同伴去世時用行動表示哀悼和安慰。麥憶述之前看過有幼豚夭折,海豚媽媽依舊很努力地不斷用吻部托起幼豚,希望牠能再次呼吸,這時也會看到組群中其他海豚圍着牠們不停地游。

至於社交和覓食方面,中華白海豚會透過發出哨聲(whistle)、脈衝聲(burst pulse)來溝通,而喀答聲(click)則用於回聲定位以獵食和辨認方位。「中華白海豚玩耍時會互相摩擦身體,也會反轉身體肚子向天、用尾部或頭部拍打水面,甚至會追逐對方咬其背部,但這些牙痕很快痊癒。」

中華白海豚一般會在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岸、島嶼附近及深水的航道覓食,「中華白海豚主要吃河口魚例如獅頭魚、鯷魚等維生。如果看到牠們的吻部和背鰭有泥巴,表示牠們剛剛去過海牀覓食。之前也試過看到牠們搖頭晃腦追着魚兒,有些會把整條魚吞下肚子,有些則只會吃自己喜歡吃的部位。」

受填海威脅 數量不斷降

麥希汶援引2018年度的鯨豚報告說,現時中華白海豚主要在大嶼山西面海域,即大澳半島及雞翼角分流等地出沒,而南面海域如索罟群島附近及石壁監獄對開位置等出現的數量屬中等,北面海域如機場附近、屯門及龍鼓灘附近則屬偏低,每日平均能在大嶼山海域看到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只有32條,相比起2003年的188條,減幅令人咋舌。

她又指出,2012年港珠澳大橋和2016年機場三跑的填海工程,是威脅中華白海豚生境和導致牠們數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我們留意到雖然中華白海豚從大嶼山的北面遷到西面和南面,嘗試避開沿岸的人類工程,但是牠們的總數依然不斷下降。」她解釋,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填海工程會直接令海豚的棲息地永久消失,導致牠們失去覓食、社交及養育孩子的地方;大橋打樁、工程船行駛時摩打和船葉轉動的聲音,也會造成水底噪音;而掘沙則會帶來重金屬,影響成年海豚的繁殖和生育能力,幼豚也會從母乳中吸收到重金屬,從而導致牠們很容易夭折。

看着中華白海豚在海中活潑靈動的樣子,想起沿途看到的填海工程和港珠澳大橋,不禁擔憂,面對填海工程和海上交通等人類活動,牠們還能在這片碧海中無憂徜徉多久?

文:李榆佳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生態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