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看慣武俠片的香港人,總會發現編劇愛把武林大師置於深山中,不食人間煙火。然而,香港陶笛音樂家原樂天卻剛好相反,他希望愛好陶笛的少年,最好爬出洞,多與人交流。Sunny原本繼承父業,到化工原料公司幫手,但因為對陶笛太着迷而選擇了陶笛教育這條路。10年前他獨個跑去韓國參加第一屆亞洲陶笛節,吹奏的正是香港電影《歲月神偷》的原創音樂《歲月輕狂》。10年雖過去,他仍然希望熱愛陶笛的人,都能保有那份年少的輕狂……
這天記者和攝記跑到位於土瓜灣唐二樓,原樂天(Sunny)於2009年創立的陶笛教學中心,看到很多樣子可愛的陶笛。比起其他樂器,雖然陶笛不夠有型有款,但Sunny說:「陶笛有各種圖案和動物樣子,也很可愛。圓圓的那種陶笛,4孔至6孔的,是英國數學家發明的。另外較常見,外形像一把槍的則是意大利在100多年前發明。」再細究下去,原來近年陶笛已發展到有4個吹口及逾20個孔,可以吹出和音的豐富音色,並非一般人想像的兒童玩具。
10年前獨闖韓國 上台比賽腳震震
因為相信交流能令吹奏陶笛的人成長,Sunny一直鼓勵兒童和少年,多出去走走,與人交流學習。這信念源自他人生最難忘的陶笛演出經驗。10年前,他獨個帶着一把可愛的陶笛,跑去參加第一屆亞洲陶笛節,行李箱裏只有T恤、牛仔褲和波鞋,他還一把勁在香港找陶笛演奏者同往,怎料個個都耍手擰頭,一是回應說自己玩就夠了,也有人回應怕上台心驚驚。於是只有他不理三七二十一,一個人衝了去韓國,在一眾音樂人和討論會中,成為唯一的香港來者。他笑說:「那是一次好驚好驚的演出!上到台上,因為太驚,自己是怎樣吹奏第一段,到現在也不知道。」恍如去玩笨豬跳的人,落地那下已記不起自己是怎樣從空中跌下來!
在第一屆亞洲陶笛節,Sunny上台吹奏的是盧冠廷作曲浪漫溫情的《歲月輕狂》,腳震震地吹完後,他竟然摸不到返回後台的門,在台邊摸來摸去,十足喜劇,但這個在他人生中最難忘的故事裏,卻埋下他走上陶笛交流和開創的路:「也因為我是香港唯一參加者,就這樣當上亞洲陶笛協會的香港理事了。我也因而認識了不少亞洲陶笛演奏家、導師和陶笛會會長。」
辦陶笛音樂中心追夢 拒繼承父業
這經歷令Sunny深明交流的重要。「我以為穿著乾淨企理就是,原來表演要有正裝,是體面和尊重,當時中國陶笛會的會長,就帶我在首爾逛,買恤衫和背心等演出衣服……」那些年的他歲月輕狂,大學後從英國回來,在父親的公司幫手,但他最終因為醉心陶笛,決定離開公司,建構自己的陶笛夢。
他大學念Computer and Business,家有一姊一弟,父親很想他繼承父業。「我們是做化工塗料的,主要工業用,我大學畢業後曾回去幫忙5年,但最後卻全程投入陶笛。家人當然有微言,認為我這樣很難生存,後來見我太愛陶笛,知道管也沒有用,就只好接受讓我出去闖。」
他學陶笛的過程,也比較迂迴,先是憑着他以前考獲鋼琴8級及掌握牧童笛的技巧,自己上網自學,然後到台灣、內地找教師教授,回港後自己練習一輪,夠了又再去找教師。「除了喜歡陶笛溫厚的音色,我還喜歡運氣吹奏,氣在丹田與陶笛溝通的感覺。」過去11年他創立了樂陶源音樂中心、香港陶笛交流協會及香港兒童陶笛樂團等團體,推廣陶笛。「對了,我突然想起陶笛另一優點,就是可以為手指有缺陷的孩子,訂做燒製適合的陶笛,我有個學生叫小賢,只有7隻手指,我跟陶笛生產商研究製作特別配合她手指的陶笛。其他樂器未必可以這樣訂製。」
去年他帶着香港兒童陶笛樂團10多名10至18歲學生,遠去愛爾蘭交流兩周,有些兒童來自草根家庭,他就用眾籌的方法,籌到數萬元資助旅費。而早期去外地交流的貧窮學生,常是Sunny自己掏腰包資助。
帶團遠洋交流 讓孩子「享樂」
出去交流真的那麼重要嗎? 「是的。香港已沒有陶笛考級制度,而我也不打算申請搞考級,只想孩子享受音樂,但也希望他們不要封閉地躲起來自己顧自己吹,所以我們是『陶笛交流協會』,注重交流。」
Sunny的陶笛交流充滿妙點子,例如他們曾與大細路劇團交流,融合陶笛和劇場,又曾和香港空手道代表隊成員合作,把空手道和陶笛crossover 。上「香港陶笛交流協會」的facebook專頁,會看到去年一班香港少年披着格仔布披風,在一個教堂吹奏中國樂曲《賽馬》,有幾個學員還吹得搖頭擺腦,非常可愛,頗受現場觀眾歡迎。Sunny說:「我是和都柏林一所大學的音樂和表演系主任聯繫,他很喜歡這樣的交流,頭一周是他們安排香港學生上愛爾蘭民族音樂及即興音樂課,接着是香港學生教當地少年吹陶笛和大家合奏,之後我們搞了一些演出,系主任現在也計劃在大學開設陶笛課程。」
「水一般的少年,風一般的歌,夢一般的遐想,從前的你和我」,是Sunny演奏的《歲月輕狂》歌詞。陶笛用嘴巴吹笛,感覺不像結他般自彈自唱;但比起色士風,陶笛又沒有那份有型有款的魅力;而跟香港現時流行的手碟相比,也沒有那種孭個大鑊四處流浪的瀟灑。
「但我就是喜歡陶笛音色的溫厚,和大自然融合,我喜歡陶泥做的陶笛,音色從泥土裏出來,瓷的陶笛,音色對我來說太硬。鋼琴太大座,但陶笛可以帶在身,到山上到林裏吹奏,輕巧自然。」最近他特別吹了一些勵志的抗疫陶笛音樂,放在YouTube和fb鼓勵香港人,感覺他的陶笛演奏,有一種獨特的溫厚,不是那種很響亮、很「猛」的感覺。
最近,Sunny感到父親真的老了,自己離開家族事業也10多年,他開始把時間分一半回到化工行業:「其餘時間我放回教學和交流上,還有就是回家湊女,我女兒一歲呀,我回家就會吹陶笛給她聽。」因為疫情,最近學校陶笛活動也停了,反而多了時間和學生行山,到了山上,他們把陶笛拿出來jam歌。他發覺一些學生對陶笛熱情洋溢,陶笛在手,就停不了:「聽他們吹,嘩!怎麼吹得這麼好聽?唔得!我也要努力,這段疫情時間,正好讓我好好練習運氣。」他續說:「我一定不及我的學生有潛質,培育他們更能推廣陶笛。我真的很愛陶笛,陶笛如清風般宜人!」
■給香港的話
「我一歲女兒名叫『俙言』,把字形拆開來看就是『在信中有希望』。她出生後不久,我們便和香港人經歷了社會運動和新冠肺炎疫情。她的名字亦是我對香港人的寄語:找尋和堅守心中的信仰,永遠懷抱希望。」
■Profile
原樂天(Sunny)
陶笛音樂家、陶笛導師。2009年成立陶笛教學中心Music O'Region Center(樂陶源音樂中心),其後再創立香港陶笛交流協會、香港兒童陶笛樂團。現為亞洲陶笛協會副會長、中國陶笛藝術委員會榮譽理事、台灣陶笛文化交流協會藝術顧問及中國民政部認可陶笛專業指導教師(全港僅3人)。平時愛畫畫及對着女兒吹陶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