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因緣:祛邪扶正 按穴食療助抗外感

文章日期:2020年03月30日

【明報專訊】患上外感,長者容易出現變證,使病情惡化,較難康復並可能出現後遺症。中醫治病強調「祛邪」與「扶正」並重,既強調消除致病因素,也力求匡扶身體復元。除通過正式治療之外,亦可透過飲食、穴位按摩,改善病情,促進痊癒。

新冠、感冒、上吐下瀉 皆屬外感

中醫所指外感,是指受外在原因影響導致身體失調。因吹風受寒而患上感冒、飲食不節出現上吐下瀉、暴曬感暑而出現頭痛,甚至是次新冠肺炎,都屬外感。中醫把致病因素歸納為「六淫」,分別有風、寒、暑、濕、燥、火的不正之氣。六淫不但包括環境因素,也涵蓋細菌、病毒等致病原入侵。當感受六淫,又適逢身體狀態欠佳,病邪就能乘虛而入。

外感一般有由表入裏、由淺入深,起初侵襲體表或影響肺臟,出現發熱、發冷、頭痛、肌肉痠痛、鼻塞、咳嗽等病徵,也會侵犯脾胃出現嘔吐、腹痛、肚瀉等。這個階段屬於「表證」,治療宜解表發散。若病情持續,進入「裏證」階段,會出現高熱持續不退、煩躁、呼吸困難、皮膚斑疹、神志不清等徵狀。

體弱長者 一現徵狀迅速惡化

表證階段出現的病徵,來自邪正激烈交爭。鑑於長者身體較虛弱,氣血不足,如果感邪後邪正相爭無力,便有可能沒有明顯病徵,或僅有疲倦乏力等被誤為年老退化的表現。一旦出現明顯徵狀時,可能已是病入膏肓。又或者長者在感受外邪後病情迅速惡化,聯同本身罹患的慢性疾病產生變證,嚴重傷害臟腑功能;加上沒有足夠能力修復受損的機能,往往導致危重症,預後相當凶險。

按照中醫理解,不論年齡和身體強弱,每個人都具有抵禦病邪和自我修復受損機能的能力。醫藥治療的作用,一方面是減低致病因素對身體破壞,以及掃除一切不利復康因素,中醫謂之「祛邪」;另一方面是為身體自我修復積極營造最有利的條件,使身體狀態早日恢復正常,中醫謂之「扶正」。

對年長人士來說,治療外感除了要消除致病因素、解除不適徵狀之外,匡扶正氣,促進身體復元也是必須。由於中醫講究「辨證論治」,要根據每個患者具體病情、舌象、脈象、體質、病史及治療經過,作出綜合判斷,難以有統一規範方案。

飲食不節過度操勞致復發

但患上外感後,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的方法則較有共識。患者需有充足休息,每天睡眠8小時,勿過分操勞,避免吹風受冷或淋雨;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米粥、菜心、節瓜、瘦肉,少食屬性大寒大熱、肥膩、甘甜、辛辣刺激、容易產氣的食物,以保護脾胃。若身體狀况許可,養病期間不忘適量活動,伸展手腳,暢行氣血,宜多坐多走動,避免經常臥着。樂觀正面的情緒有助增強正氣,消極負面情緒往往會耗損精氣神而窒礙康復。在病情逐漸康復或剛剛痊癒時,也不宜掉以輕心;飲食不節和過度操勞,都是導致復發的原因,中醫稱為「食復」和「勞復」,應該警惕。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