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由線下搬到線上 講古「魔法」 驅走疫境恐懼

文章日期:2020年04月02日

【明報專訊】張開雙耳,拿張摺櫈,與街坊圍着講古,是油麻地排檔的每月風景。然而,這景象暫告一段落。在暫別之夜,街坊談死亡談恐懼,故事與疫情相互呼應,泛起共鳴之餘,亦令分享者的內心變得輕鬆。故事有何魔力?「一個故事,是要我們明白他人的經歷,透過想像,來獲得不同看法。」講古佬雄仔叔叔如是說。

坐在油麻地排檔旁邊,車輛快速在背後掠過,記者問雄仔叔叔是夜最後一次與街坊「開古」有何感受時,他立即糾正,「不是最後一次,是暫別」。但暫別多久?答案,未知。

7年前,雄仔叔叔與數個愛講古聽古的朋友成立「四圍講古」組織,多年來在不同地方講故事,先後去過香港藝術中心、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等,最後於油麻地排檔落腳。每月最後一個周五的晚上,路過咸美頓街時,必會見到一班街坊圍坐一圈講故事,活動毋須報名不用收費,旨在大家參與,就如那面講古花牌所寫的「埋嚟聽、埋嚟講」。

讓街坊說故事 釋放內心鬱結

暫別之夜,排檔聚來了30多個街坊,除了一名熟睡嬰孩,人人戴上口罩。疫情肆虐當下,應以什麼故事來打開話匣子?以講古為生逾廿載的雄仔叔叔不談口罩,亦不談封關,卻跟嬰孩的母親閒聊起來,由此談起初生生命與童年時光,問眾人,「童年時最怕什麼?」

問題拋出後,街坊分享小時候最恐懼的東西,如祖先肖像、神枱紅燈、墳場墓地等。故事連結在場街坊,翻開了每個人的兒時內心恐懼。談起墳場時,來自內地的新移民N(化名)恍然想到在內地家住墳場旁邊的往事。但N對墓碑見怪不怪,未感懼怕;反而近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一次看見流傳相片,內地殯儀館內堆積大量無人認領屍體的手機時,不寒而慄,生怕有日自己面對同一命運。

聆聽別人,猶如聆聽自己。故事講畢後,N感到內心較為輕鬆,「講出來後,覺得那種恐懼不是無辦法面對的,好像找到一個方法,能帶着距離來看這感受,與之相處……跟那種鬱在心底,不知所措的感覺截然不同」。

另一名參與的街坊康泰也想起在過往的「開古」活動中,雄仔叔叔曾形容講古是治療的一部分,當有人願意聆聽自己的情感時,便能帶來安慰。因此,在暫別之夜,他未有多談自己的故事,只做聆聽者,「得給空間其他人釋放故事,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

拉闊討論 由另一角度看事情

是夜的「開古」引子,只談童年,與疫症全無關係,卻又能漸漸勾出街坊的近日經歷及情緒,與當下社會議題互相呼應。以上的說故事「魔法」,為雄仔叔叔刻意安排,「我會嘗試拉闊慣常的討論角度,讓大家由另一角度去看事情。否則,大家在這兒聽的故事,跟在社交平台看的一樣」。因此,反修例運動期間,他與街坊講古時談耐性與奇蹟,瘟疫蔓延時,則談談恐懼與死亡。

雄仔叔叔深信,當思考角度愈多時,想像力愈見豐富,不論講古或聽古,總不能缺少想像,「一個故事,不在於解決掉社會議題。一個故事,是要我們明白他人的經歷,透過想像,來獲得不同看法」。

暫別後,他打算整頓心情,梳理近年講古心得。然而,講古癮難甩,除了每月電郵短古,他亦在上月開設社交平台專頁,不定期放上聲音故事。故事未完,有待下回分解。

文:鄧安琪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