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創作記錄時代風雨 讀劇重新探索好戲

文章日期:2020年04月03日

【明報專訊】本港面臨疫情彈跳式增幅,限聚令等防疫措施引發一輪混亂,令人鬱上加鬱。本地至國際劇場界將昔日表演上網免費公諸同好,在困窘日子陪伴眾人。現在如此唾手可得,正正是創作者多年耕耘之成果。資源多到不知如何入手?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近日陸續公開數部精選劇本,相信為大眾較鮮有的閱讀體驗,本版亦請來劇場工作者推介重溫好作品,共同灌溉劇場文化。

猶記得中學文學課讀到莎翁《仲夏夜之夢》劇本,起初有點不知所措。讀着讀着,腦海冒出森林仙子角色,文字對白彷彿「有聲」,其實挺有趣。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上周展開「眾劇讀:原創劇本網讀計劃」,首輪精選數個本地原創劇本,每星期於網上更新兩部作品,免費供公眾「期間限定」閱讀。資深劇評人、分會總經理陳國慧表示,作品大部分選自《十年城事:香港劇本選(2003-2012)》,為分會近年一個大型的本地原創劇本出版計劃,收錄作均具代表意義。

「今次計劃文案所言,『劇場不會忘記,我們亦不會忘記劇場』,既然暫時因為表演場地關閉而未能看到現場演出,但戲劇作為文學的重要類型,我們希望讓讀者透過文字想像劇場。」陳國慧說。其實,圖書館及部分書店亦可找到出版的劇本集,分會亦一直提供劇作供公眾預約閱讀,望今次限定的電子閱讀打通更多交流。劇作涵蓋不同年代風格,緊接(即日起至4月9日)有潘惠森的《龍頭》(2003年)、馮程程的《誰殺了大象》(2012年)。陳國慧指出,之後鄧智堅的《陳耀德與陳列室》(2009年)探討在公共場域如何想像私密的家,與胡境陽的《白色極樂商場漫遊》(2011年)有很多可對讀的地方,陸續上架還有陳志樺《狷窿狷罅擒高擒低》(1998年)、陳炳釗《N.S.A.D. 無異常發現》(2006年)。

《龍頭》出自人稱潘sir的劇作家潘惠森,為其昆蟲系列後上演的作品。面臨回歸的巨輪,昆蟲系列5部戲作以奇幻元素反映社會情緒,呈現港人意識狀態。選《龍頭》來分享,陳國慧簡單表示:「因為作品是2003年的吧。」她接道,劇作於當年秋天上演,香港經歷了SARS、50萬人上街遊行、金融風暴等,編劇從「昆蟲」本土生存狀態的聚焦移位。《龍頭》為「珠三角系列」首作,反應快速及充滿寓言色彩地探索香港未來,陳國慧說:「我覺得從美學風格和語言探索來說,當然見到潘老師『繼承』着他的特色,前作透過劇場內預設的地域空間(如茶餐廳、酒樓)去建構『香港』這個空間,『珠三角系列』是走得更遠。」

《龍頭》回望SARS後轉型

故事圍繞尋金地珠三角,人物秦海、石飛、劉文於此人口龐大的國家賺錢過活,秦海銳意開發物流業,三人經歷預示Made in China與發展的「硬實力」,眾生在求財機遇中浮沉。潘惠森曾在新聞稿中表示,隨着香港與內地的種種「更緊密」關係的發展,香港人正經歷着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時代。無論在經濟、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形態上,都強烈地顯示着一種「適者生存」的殘酷現實:「誰開第一響槍,誰就可以成王,或者死得不明不白!」須知SARS後內地與香港簽訂CEPA,開展自由行「打救」本地經濟,影響深遠。陳國慧曾入場觀看此劇,並對劇終那衝向觀眾的火車頭,把台上一切推倒的意象,留有很深刻的印象:「這肯定是我看本地劇場演出的其中一個重要瞬間。」她說現再讀此劇,在這個抗爭與抗疫之時,人們更能深刻地思考什麼是香港。

火車頭撞向我,到底什麼一回事?讀着劇本,想像中讓人經歷此幕。劇本一句一句爽快地描寫人物把錢扔到對方身、被蜜蜂螫、挖耳仔。劇本多數以括號來處理舞台指示,英文劇本則會用斜體或另一種字型等。陳國慧表示,劇本從來都是可以獨立閱讀的,例如「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和「新文本」代表人物、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作品讀起來如詩,充滿熱情和畫面。另一位劇作家為挪威的約恩.福瑟(Jon Fosse)文字簡約,但意象和角色狀態複雜,可堪咀嚼和想像的空間層層疊疊。她補充:「即使讀了劇本,不會減少我看舞台演繹的好奇;同樣,看了演出,亦不會消弭我看劇本的趣味。」

「眾劇讀:原創劇本網讀計劃」(香港篇)

日期:即日至4月23日

查詢:www.iatc.com.hk

《找個人和我上火星》迎戰困境

看完劇本,是時候處理一下戲寶重溫的願望清單。香港話劇團網上播放著名編劇莊梅岩的《找個人和我上火星》,至4月11日晚上7:00。劇場演員毛曄穎表示,莊梅岩作品「總能夠透過小人物內心的複雜與缺失,投射出整個時代的落泊與哀愁,讓我們直面一些不敢、或是不願意去面對的真實」。《找》故事描述露宿旺角「放狗街」的患癌老翁Jimmy,與5個遛狗人士之相遇。幾個似是平凡不過的人物,各自心中都有着無法填補的空間,靠養狗去逃避及得到一點慰藉,而主角Jimmy則以死後能夠到火星生活,作為餘下人生一點希望。毛曄穎說:「人物面對的問題——金錢、事業、愛情、身分認同、生老病死,不就是你我都可能面對的困境嗎?來到2020年,我們要面對的困境由個人層面,延展至社會撕裂、疫症蔓延,種種更身不由己的處境,作品最少提醒了我不要對問題視而不見。」(網址:www.hkrep.com)

Pina Bausch修復影像 治癒孤獨心靈

至於國際方面,浪人劇場藝術總監譚孔文二話不說推介德國現代編舞家Pina Bausch(1940年至2009年)作品。Pina Bausch Foundation去年公開劇作Palermo Palermo(1989年)的修復影像。Palermo Palermo以當代手法呈現西西里此個地方,一方承載古時作為交匯之地的歷史;一方透視人性墮落、性別議題等。作為舞台設計師及Pina鐵粉,譚孔文說即使冒着劇透而會被「殺」的危險,也要告訴大家,這個演出是由一堵直立舞台前方用磚砌成的牆,向後倒下一聲巨響後開始。因為舞作發表在1989年,即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統一時。

他形容,在敗瓦飛灰下,劇中一眾舞者穿著華衣伴隨教堂鐘聲輪流上場,借老歌、借食物、借一支長木,甚至借上一頭流浪狗,展現一幅幅人生中幽微沉重而又荒謬的內心風景。作品為Pina與舞者們對表演的「忠誠契約」,譚孔文解釋:「這些內心風景都是舞者過去在排練室,通過與Pina問與答中,找出他們為什麼要跳舞,為什麼要生活,為什麼要生存。」雖為逾30年前的舞作,譚孔文說仍能穿越時代,治癒當下人的孤獨內心,也提醒自己表演對人類的意義不止娛樂,而是可感驗共存的溫度。的確,幸得創作者不懈投入生命與藝術,現在方能安坐家中欣賞到此些作品,劇場也一直需要觀眾潤澤,疫時疫後亦然。(網址:pinabausch.org/en/editions)

《一僕二主》笑中有淚

參與劇場、設計的多棲音樂人黃靖曾在英國讀書生活,他留意到英國National Theatre的《一僕二主》(One Man, Two Guvnors),笑中有淚。劇場因應疫情在YouTube頻道推出National Theatre at Home,當地時間逢周四晚上7時免費播放一部作品,並上架7天。

首作《一僕二主》由James Corden主演,講述上世紀60年代男子同時受聘幫派大佬與上流人士,左隱右瞞,弄出笑話。說到James Corden,黃靖跟不少人一樣,喜歡其車上卡啦OK節目,其中一集邀請到他的音樂啟蒙The Beatles成員Paul McCartney同唱,更四處探走利物浦和講及歌曲創作靈感。黃靖認為《一僕二主》荒謬絕核,港人不難有所共鳴。此平台更將有《簡愛》、《金銀島》等經典作,他說:「就算你在英國、在倫敦、在個劇院旁邊住,都未必撲到票,機會很難得。」(網址:nationaltheatre.org.uk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