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是永恆的道德哲學難題:在道德兩難的情况下,做什麼也好像不對,我們應怎樣抉擇?之前這些還只是道德哲學課堂上的討論,但這陣子就成了現實世界中各國一定要做的決定。肺炎肆虐,多個國家重病人數急升,但醫療資源不足,就像呼吸機等物資根本無法滿足所有病人的需要。各國政府不得不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救誰?我們應該用什麼條件去決定資源用在哪些人身上?
最明顯的答案當然是病情。病情嚴重的,似乎更需要得到救助;沒有更多的醫療資源,他們就更易有性命之虞。這看來是最合理的安排,也是大家都認同的做法。當然這當中也有曲折之處。就像急救的時候,有些指引都會認為在大量傷者使得資源不足的情况下,最嚴重的傷者不一定就要先救。因為若最嚴重的傷者能救回的機會太小,把不足的資源應用在他們身上,反而最後令本來沒那麼危急﹙但也很危急﹚的傷者得不到救助而死去。
這等考慮在具體操作上不易判斷。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才算是「太危殆」,寧願把資源用來救其他人。但容我們先放下這問題,進一步追問:若太多病人危急程度也差不多,我們又應怎樣分配醫療資源?而這正正是眼下肺炎期間多國要面對的問題。
外國有論者提議,我們可以用年齡來決定醫療資源應該用在哪些人身上。他們認為,假如病情一樣嚴重,我們應把資源放在拯救年紀較輕的病人身上。背後理由,似乎在於得救後,一般來說年輕人還有更長的年月去享受生命,而且因為年輕,生活的質素平均來說也比老人好。反過來說,就算救回了老人家,老人還可享受的年月平均較短,而且年老的生命也可能有其他長期病、身體不適等,享受到的生活質素一般也不及年輕人。進一步來說,年輕人也可以對社會有更多貢獻,反而老人卻需要其他人的照顧。這樣說來,救回年輕人的性命,不論對個人或對整體社會而言,也更有價值,所以我們應該先救年輕人。
這樣的說法不知大家覺得有說服力嗎?這可跟我們一般的直觀想法不符啊!在危難之際,一般我們覺得應該先保護老弱婦孺,因為這些群組的自保能力較弱,我們應先保護他們。鐵達尼號出意外,也是讓這些人先上救生艇吧!我們又怎可以在這時候把醫療資源先救助年輕人?而且老人貢獻社會多年,這不正是回報他們的時候?
支持先救年輕人的人,他們就可能回應,指出兩個情况中有不能類比之處。鐵達尼號中年輕男性自保能力較強,所以不應先上船。但在原本討論中,我們討論的正是兩者病情一樣危急的情况啊,所以根本不存在誰的生存機會較大。我們問的,正是兩者生存機會一樣的話,我們應該先救老人還是年輕人的問題。
當然我們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我們可以認為年齡在這問題上根本不相干,大家都先到先得就好了。不知大家覺得哪一個說法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