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台灣抗疫英雄:開放數據

文章日期:2020年04月09日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籠罩全球,從香港放眼周邊,台灣顯得一枝獨秀,歷經大陸外溢和歐美倒灌兩波衝擊仍依舊「低調」,確診數目相較國際上普遍認為防疫較好的新加坡和香港更低一截,島內民眾生活大致如常。其經驗漸受國際關注,連內地的有識之士亦撰文呼籲重視台灣抗疫模式。

眾多經驗中,港人較熟悉且羨慕的,是台灣在疫情爆發伊始已實現口罩有序供應。台灣官方透過開放數據,發揮民間IT力量抗疫,推出眾多口罩地圖App,讓台灣人免卻「撲口罩」之苦,效果令人振奮。不過,當中涉及一整套治理機制,不是一時三刻可複製,包括香港在內的很多地方,連政府都未必掌握口罩供應的完整數據,莫說與民間分享。

台灣從2月6日開始實施口罩實名制,每個市民每周限購2片口罩,購買時須在藥房刷「健保卡」驗證(台灣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幾乎人人都有健保卡,包括在台灣長期工作、留學的外籍人士。市民平時在藥房買醫生處方藥亦需此卡,故多數藥房已有讀卡設備)。與實名制同時推出的,是當局將全台6000多間特約藥房的口罩庫存量清單以開放數據形式釋出,每3分鐘更新一次。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更主動邀請近千名民間IT人士開發口罩供應App,發布在口罩供需資訊平台(mask.pdis.nat.gov.tw),市民可自行選取適合自己的應用程式,查找附近藥房供應後再出門購買,以免撲空。

香港「小政府」 難作參考

截至2月中旬,台灣的口罩供應地圖類App共有45個,外加基於Line、Telegram、聊天機器人等其他各類應用,合共多達101個。簡言之,台灣的做法是由政府開放原始數據,確保準確並符合通用標準,再放手由民間完成「最後一哩」(Last Mile)開發用戶界面。好處是發揮民智,百花齊放,又免卻政府揀選程式開發商的成本與繁瑣程序,亦毋須對程式故障負責,商業開發者更可藉此自我推廣、發掘商機,一舉多得;壞處是良莠不齊,市民需時鑑別。而隨着當局3月推出網上預購平台,市民「walk in」藥房買口罩需求減少,眾多口罩地圖的實用度亦漸漸下降。

關鍵問題在於,負責銷售的藥房是私人經營,為何當局有其口罩庫存數據呢?除上文提及市民要刷「健保卡」購買, 其實政府在疫情一開始就控制了整個供應鏈。當局從1月31日開始「徵用」全台口罩工廠,而所有特約藥房入貨口罩必須經官方中華郵政配送。自此,台灣政府掌握口罩從生產、運輸到銷售每一個環節的精確數據,然後才能開放數據。反觀香港政府多年來奉行「小政府」雷打不動,自然巧婦難為無米炊。

撇除大小政府之爭、數據開放與否之辯,台灣島內民眾及商家都對今次包括口罩供應地圖在內的一系列抗疫新政相當受落,主責此事的「數位政委」唐鳳更揚名海外,在日本備受追捧,成為台灣軟實力一部分,說明一整套做法必有過人之處,值得借鑑。即使港府無法或無意觸及開放數據及數碼轉型過程背後的「深層次矛盾」,亦可於「淺層次」着墨,例如整合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資訊平台等技術層面問題,用數碼思維提升管治效率等策略層面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本欄今後會繼續關注。

文:周穗斌(香港互聯網協會研究員)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E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