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叫 喊苦惡 香港雀鳥好聲音

文章日期:2020年04月14日

【明報專訊】在大自然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不同的小鳥叫聲。這些叫聲時而規律,時而不同,識「鳥」者只憑聲音就可以分辨出部分品種的雀鳥。這些聽來似乎尋常的小鳥叫聲,背後有什麼特別意思嗎?

香港觀鳥會教育主任勞丕禮指出,雀鳥在不同時間及情况下,會發出不同的叫聲,有不同的功能。「雀鳥的叫聲大約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鳴唱(song),音節比較多元及複雜,多和求偶有關;第二種是鳴叫(call),音節相對單一且短暫,很多時包含了警誡或呼朋引伴等意思。不過,未必每種叫聲都可以簡單歸類。」她補充,有些雀鳥的叫聲非常獨特,可以憑聲音分辨是什麼品種,也有些雀鳥的叫聲非常接近,例如不同品種的鵐鳥,難以聽出差異。

2至7月噪鵑高唱ko-el求偶

在香港,最為人注意的雀鳥叫聲,噪鵑當屬其中之一。每年2至7月是噪鵑的求偶期,雄性噪鵑會頻密地發出非常響亮的叫聲「ko-el」,重複5至10次,聲調會不斷提高,藉以吸引異性。勞丕禮指出:「噪鵑的英文名是Koel,就是牠們叫聲的譯音。只要拉長ko-el這個字來讀,就可以模仿噪鵑的叫聲。」至於噪鵑這種求偶的鳴唱,是否愈大聲愈容易得到異性垂青?勞丕禮表示不能一概而論,「雀鳥求偶受多個因素影響,叫聲愈大當然愈容易吸引異性注意,但是否得到雌鳥的青睞,願意跟雄鳥交配,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噪鵑屬杜鵑科雀鳥,成鳥身長約40厘米,眼部為紅色。至於毛色則雌雄有別,雄鳥全身黑色;而雌鳥則為褐色,有很多白色斑點和橫紋。噪鵑自己不築巢,雌鳥會悄悄地把產下的蛋放進其他雀巢,例如喜鵲及紅嘴藍鵲等的巢內,利用牠們代其孵蛋,寄主會把噪鵑幼鳥如自己幼鳥般照顧至成鳥。勞丕禮指出,噪鵑的幼鳥孵化所需時間一般比寄主的幼鳥短,而且競爭力強,有可能反過來把寄主的其他鳥蛋或幼鳥擠出巢外。

長尾黃腹鷦鶯 「貓叫」嚇敵?

黃腹鷦鶯的叫聲亦非常獨特,聽起來不像是鳥鳴,反而像是貓叫。「黃腹鷦鶯平常發出的聲音比較多音節,而當牠們看到敵人,戒備的時候就會發出類似貓叫的聲音。」惟勞丕禮指出,貓和黃腹鷦鶯不是自古以來的天敵,所以黃腹鷦鶯的「貓叫聲」,不太可能是模仿貓,只是我們覺得似貓叫的聲音。

黃腹鷦鶯為扇尾鶯科鷦鶯屬,頭部毛髮為灰色,喉及胸白色,腹部則為黄色。牠的身軀細小,成鳥身長大約只有13厘米,然而尾巴卻非常長,幾乎和身體等長。勞丕禮補充:「黃腹鷦鶯喜歡站在草的頂部,飛行軌迹波動的幅度比較大,又發出『啪啪』的聲音,感覺相當『論盡』。」

呆萌「企鵝」叫「苦」連天

還有一種雀鳥有個相當古怪的名字,起源同樣來自牠的叫聲——白胸苦惡鳥。勞丕禮表示,牠的名字中有「苦惡」兩字,並不是因為牠的樣子很惡,相反有點像企鵝,帶點呆萌。白胸苦惡鳥叫聲單一重複,清晰可聽,由於鳴叫似「苦惡」的普通話讀音而得名。

白胸苦惡鳥為秧雞科雀鳥,由臉部、脖子到胸部為白色,由眉部向後沿體側有一黑色縱線,黑色縱線以上的毛色為深灰色,多於池塘或沼澤邊出沒,其身體兩旁扁平,讓牠們能於草叢中輕鬆穿梭往來。牠們亦擁有非常長的腳趾,能把體重平均分散於平面上,助牠們在荷葉上輕鬆走動。

聽鳥鳴留意細節 噪鵑會「走音」

噪鵑和黃腹鷦鶯是香港比較常見的雀鳥,但是出現的地方不同。大約於2014年開始留意雀鳥的觀鳥愛好者Meggie Cheng指出:「噪鵑常見於市區,棲身於一些高樹的枝頭上,被樹葉遮擋,平常很難發現牠們,但在繁殖季節,在遠處已聽到牠們的叫聲。黃腹鷦鶯則多於郊外出沒,喜歡棲身於草叢或蘆葦中,我最近就在坪洲的草叢看過牠們。」而白胸苦惡鳥則不限於市區或郊區,在不少水池或池塘邊都很容易看到牠們,屯門公園就是其中一個地方。

Meggie表示,每次聽到雀鳥的叫聲,都會勾起她的好奇心,除了想知道叫聲來自什麼雀鳥,更會留意牠們的動作與細節,常有不同發現。「如果你仔細聆聽噪鵑的鳴唱,有時會聽到個別噪鵑『走音』;又例如珠頸斑鳩,有時看到牠們在地上走動時,頭會突然上下移動,並發出『咕咕』的聲音。原來是牠看到入侵者,想趕走牠們捍衛自己的地盤。」

她建議有興趣觀鳥的市民,先記住雀鳥的特徵和牠們常出沒的生態環境,再仔細觀察雀鳥的蹤影。她笑指:「觀鳥很少可以好像跑景點般,去到某一個地方就看到牠們。反而應該是由另一個角度出發,先記下雀鳥多在哪些地方出現,然後再於附近看看能否遇到牠們。」我們去觀鳥,看來也需要一點運氣。

■ 鳥聲聽真啲

想聽聽本文介紹的噪鵑、黃腹鷦鶯和白胸苦惡鳥的叫聲,除了親身尋找鳥蹤現場細聽,也可瀏覽香港觀鳥會網站「鳥鳴集」(bit.ly/3eaDzU2),內裏收錄了逾60種雀鳥的鳴叫聲。

文:Miss K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生態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