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檢閱 豪宅危樓命生成

文章日期:2020年05月12日

【明報專訊】一直羨慕蝸牛,牠們出生便擁有自己的獨立單位——外殼,毋須為逾萬元一呎的「窮人恩物」而煩惱,優哉游哉享受慢活,懶理風吹雨打慢慢走,不似香港人奔波勞碌爭上樓。牠們的「蝸居」各具特色,值得「登堂入室參觀」,而蝸牛行動雖慢,但身體構造卻有不少令人意想不到之處。

蝸牛的殼,是與生俱來的安樂窩,能保護蝸牛身體、遮風擋雨。一直有留意香港蝸牛的生態作家馬屎介紹,不同的蝸牛有不同的「私人單位」,「蝸牛的殼大部分都是在背上,但樹棲蝸牛卻會用皮膚包着自己的殼,假扮成鼻涕蟲(蛞蝓)的模樣,藉以保護既薄也脆弱的殼;同時,樹棲蝸牛也會透過分泌一些黏液來保護自己,人類用手觸摸會覺得『黐𥹉𥹉』,因而不想觸碰」。非洲大蝸牛及山蝸牛則擁有「大單位」,牠們本身體積較大,而且外殼都是堅硬而保護力強,「非洲大蝸牛屬較大的品種,可以達手掌般大;山蝸牛則獨特地於身體底部擁有蓋掩,身體縮入外殼時會以此完全封閉,提供額外保護」。同型巴蝸牛及灰巴蝸牛體積只有如指甲般細小,只居於「蚊型單位」。慘嗎?不算!還有居於近似「危樓」的品種,「鱉甲蛞蝓雖被稱為蛞蝓,但牠們其實是蝸牛的一種,牠們的外殼已經退化,猶如一片薄片,身體都無法縮入殼內」。

藏身泥土 「跟車」遷居市區

香港專為研究蝸牛的詳細調查不多,1994年一份香港大學的碩士論文內記錄香港有58品種蝸牛,當中10種為香港特有。上文提及的都是香港較常見的蝸牛品種,牠們居於郊野公園及農村,亦有部分在城市出沒,以枯葉為食糧,棲身泥中或樹葉底。步履緩慢的蝸牛為何會居於城市?牠們如何由鄉郊遷往城市、把自己由「鄉郊樓」升值為「市區樓」?馬屎表示,城市中見到的品種多是非洲大蝸牛,牠們經園藝公司運送植物時帶到市區。「園藝公司用較多農藥,以保持植物健康生長,此舉會殺死泥土中大部分蝸牛,只有生命力較強的非洲大蝸牛能抵受得到。另外,蝸牛的卵會混於泥土中,不知不覺被帶到城市後才孵出來。」

誤踩蝸牛 輕傷可送花叢療養

或者大家都有經驗,在行街或郊遊時,腳下突然傳出「咔嚓」一聲,蝸牛就被踩扁,牠們的「蝸居」一下子就粉身碎骨。蝸牛的外殼是其身體的一部分,會隨着成長而變大,不可以中途脫殼或換殼,馬屎指出:「蝸牛的外殼若嚴重破裂,會令牠們皮膚及身體組織外露而流失水分致死。不過,如果只是輕微破損,就會好似人類的指甲及骨頭般,可慢慢再生長和癒合。」他建議大家若誤踩蝸牛,而其外殼沒有嚴重破裂時,可把牠們移到就近的花叢堆,有瓦遮頭的地方,讓牠們有機會慢慢復元。

蝸牛的身體特徵亦有不少獨特之處,包括牠們是雌雄同體,繁殖速度極快。慢活蝸牛在繁殖方面卻走得很快,馬屎表示雌雄同體的蝸牛交配後,雙方都會產卵,「以非洲大蝸牛為例,一年生產約5至6次,一次平均產下200個卵」。非洲大蝸牛在飼養環境下,壽命約5至6年,最長更可達10年。

牙齒可達2萬隻 長約0.001毫米

蝸牛除了擁有讓人羨慕的外殼,還有成千上萬隻牙齒。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表示,蝸牛平均有上千隻牙齒,有部分甚至達2萬多隻,「牠們的牙齒十分微小,只得約0.001毫米長。人類能輕易用牙齒把食物咬成細片,而蝸牛則靠牙齒刨出枯葉表面的有機物作為食糧」。

蝸牛擁有兩對觸角,位於頭頂的一對較長,另一對較短的則生於較低位置,蝸牛就是靠觸角感應外界環境。大部分蝸牛的長觸角頂端上長有眼睛,但山蝸牛的眼睛是長在觸角底部。不論眼睛生長在哪個位置,蝸牛的視力都是較弱,眼睛都只有輔助作用來感應光暗,感觀主導仍是靠觸角,觸角上還有10萬個嗅覺接收器用來判別味道。

蝸牛行臉美容?小心寄生蟲

蝸牛神奇之處還要數牠們的分泌液,有指過濾萃取分泌液的精華物有修補皮膚作用,韓國的蝸牛面膜便大行其道,日本更有公司提供蝸牛美容療法,直接讓蝸牛在臉上行走,聲稱有助修復遭紫外線損傷的肌膚。宋亦希不建議市民直接把蝸牛放到臉上,「蝸牛身上有不少寄生蟲,牠們日常在泥土上爬行,有可能帶有其他細菌,放在臉上存在感染風險」。

馬屎補充,未聽過有人因用手接觸蝸牛而不適,只有報道提及有人進食蝸牛後出現問題,基於衛生考慮,接觸過蝸牛後應洗手,他同時提醒不應把蝸牛當玩具,「有人純為貪玩,拈起蝸牛『篤』牠們的觸角來看看牠們身體如何縮回外殼;想認識蝸牛更好的做法是與熟悉生態的人一起觀察,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牠們在大自然的功能,當中會學習到更多生態知識」。

文:雙喆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