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當我們談wet market,到底在說什麼? 3個角度發掘牛池灣街市生機

文章日期:2020年05月17日

【明報專訊】當我們說wet market,說的是什麼?最近那三不五時就會被重提一次、關於「濕街市」的爭論又再現媒體上。每逢有新的「人畜共患病」轉化為疫症,西方世界總會混淆,將野味買賣與一般的濕貨街市聯想起來,而亞洲的街市總被想像為落後、有待邁向「文明」的超市。在西方,戶外戶內的菜市場仍存在,更往往是遊客的集中地;而在香港,菜市場繼續是最日常的買餸地點,街市與超市分庭抗禮,濕街市的鮮肉活魚,反過來「攻入」超市。

「濕街市」在過去半世紀,陸續被「吸納」進香港的市政大廈中,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街市並沒被排除,而是收進現代化市政的想像,成為跟康體娛樂共同被管理的公民空間的一部分。跟其他小販不同,室外的街市沒有因衛生理由被排擠,仍有不少跟室內街市並生並存。當「街市」在部分西方論述中仍是模糊的被攻擊對象,要在香港找到室內室外兩種綜合購物空間結合而成的熱鬧空間,牛池灣就有一個。

啟用於一九八七年的牛池灣街市,出現於市政大廈相繼落成的八十年代,一組建築兼具體育館、圖書館、文娛中心,當時政府有意營造一個對公民身分的總體想像:做運動、借書吸收知識之外,在街市裏衛生地買番條魚蒸蒸,缺條毛巾甚至牀褥能順便補給,上兩層又可以歎盅排骨飯。一切背後,不是簡單的文明/落後邏輯,而是在生活與飲食及文化與城市發展之間一個巧妙平衡。

市政大廈+街市 社區功能大雜燴

「市政大廈+街市」的組合,細心看並非同一個形態。與牛池灣街市同期啟用的市政大廈之中,一九八九年的上環市政大廈高十三層,一樓是街市,二樓是熟食中心,上層是文化功能大雜燴,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康文署及食環署的分區辦事處、香港小童群益會及聖雅各福群會的服務中心、體育館都在其中,盡顯將所有社區功能塞在一個盒子的野心;同年揭幕的十三層高花園街市政大廈亦是這個典型,由地下到最頂層是街市、熟食中心、圖書館、體育館、政府部門辦公室等。比起這兩個街市,牛池灣則分散一些,文娛設施如圖書館與街市兩個部分,中間還隔兩幢住宅,顯得圖書館、街市、體育館像三個不同個體橫向並排,它的生態與距離此處不遠的觀塘街市類近,市政大廈拔地而起,沒有使街上的鮮肉攤檔消失,在觀塘,沿瑞和街而生的街市像是主體,向小巷延伸,也連接市政大廈。

遙望獅子山的「露天街市」

牛池灣的可愛,在於室內外街市呈平起平坐之姿,兩者沒有互被蠶食。不少報道都會提到「牛池灣鄉」的牌坊,介紹歷史、寮屋村的現况和幾家知名餐館,城中鄉的古老是引人入勝卻又刻板的故事。然而穿過牌坊後,被龍翔道和龍池徑夾着的,是總被輕輕帶過、由地舖和攤販組成,那個可遙望獅子山的「露天街市」,網上就曾有報道室內外街市會競爭、互搶生意,親身走一圈,會察覺內外氣氛完全不同,也是這次散步最好玩的觀察練習:看到它們的並存與差異。我們推介三個角度來感受這個有機體的輪廓與生機:

1. 從匯八坊看 白色外牆儼如美術館

今天的牛池灣街市周邊,已生長出成熟的交通脈絡,對面是建於地鐵上蓋的樓盤匯八坊,接駁樓上住宅與樓下地鐵站的幾層商場長年管理不善,商店換畫頻密,人流冷清。不過來到一樓的小巴站交匯處,是個不錯的觀景位置,從這裏可看到牛池灣街市建築全貌。市政設施是一種最被忽略的建築,街市外牆原本是粉紅色,不久前髹上全白,看起來更像哪個新建成的當代美術館,一個個方塊交錯重疊,與香港藝術館有點相似,功能式的設計帶來現代感。而在這個角落一眼看到人流如何從地鐵站口走進街市、循天橋進出、逗留平台露天遊樂場、沿旁邊樓梯上體育館,盡覽整座建築的流動佈局。在這裏,能將眼中所見套入設計師當年的想像,如果街市建築是這區的中心,周圍該如何配合砌出宜居的社區?今天的彩虹不是大都會,但充當交通樞紐的角色,天橋連接坪石邨以外,小巴、巴士、地鐵交通之便利,令彩虹邨、再上的順利、順安等公屋邨、西貢居民都會「流入」這個街市尋鮮。

2. 拱頂延伸露天墟市 奇妙生成器

匯八坊的景觀是清水灣道一邊,如果以龍翔道那邊,即彩虹站C出口那邊作起點,就能從外而內拜訪牛池灣街市。其實「牛池灣鄉」牌坊一進不是寮屋村落,而是街市,旁邊才是一眾寮屋。如果說實際用途,古色古香的牌坊倒成為街市別具氣派的入口。「新界大蕉,十蚊一梳;牛奶蕉,八蚊一磅;美國洋葱,五蚊一斤;北京椰菜,六蚊一斤,係六蚊咋!新界大蕉,十蚊一梳……」蔬果店播出香港露天街市常聽到,那急口令式的宣傳錄音;對面菜檔施以節拍強勁的Disco音樂抗衡,還掛一幅「靜」的書法,以音樂聲浪締造心中安寧,頗具哲理。

從此處走到室內街市的全白建築之前,都是一些低矮樓房,樓下地舖由茶餐廳、菜檔肉檔、雜貨檔相間,密集貨品向街道空間四處延展,這熱鬧的露天墟市,與室內將食肆與攤檔分開,秩序分明的格局不同。如果抬頭細心觀察,會發現掛着貨品的,竟是一般屋邨通道常見的拱頂!想像從室內街市步出,這些拱頂便為街坊遮陽遮雨,慢慢為室外街市小販所用,成為室內與露天街市合為一體的骨幹,可說是這龐大買菜地的簡單生成器,一棵大樹最矚目,上有紅紙拜祭,打聽之下,樹下那檔員工說並不為拜某神祇,膜拜的是樹本身,求大樹護蔭保生意平安。

3. 民間高手 大隱隱於(街)市

街市與超級市場一大不同之處,是會出現以下對答:喂老細,啲橙甜唔甜?呢種魚點煮先好食?這種問題問下去,絕對博大精深,也就是說,街市所賣乾貨濕貨種類愈繁多,愈似一本隱藏通書,怎讀都讀不完。走進室內街市,貨品之龐雜是超市難比,最上層熟食中心,飲茶食點心的店也有三間,是平民酒樓;下一層,即通往匯八坊天橋的一層,幾條巷既賣麵包、最右一條巷又賣內衣、中間更是小東南亞,幾間印尼、泰國食品店在星期日聚滿了開心聚腳的外傭。

這天我們閒逛之間,在驚喜中發現更多驚喜。攤檔通常在食材之間插滿紙皮或發泡膠製成的說明牌,寫上魚名菜名,幾錢斤、十蚊幾多個,瞥見一塊發泡膠上的字體「魚腥草:喉嚨腫痛 止咳化痰」特別秀麗挺拔,尋得檔主正在「批」椰青,寶號「騰達蔬菜」,卻賣生草藥,檔主正是姓葉。葉先生說,拿刀劈手中椰青是「批來玩吓」,可以做個煙灰缸,檔裏就掛起了一個做花盆。

轉角見到一個個鐵罐在蓋子寫上「木瓜片」、「白矛根」、「木眼根」,排成百子櫃一般的陣勢,配上書法,有種古雅的美,材料旁還附帶一些同樣是親手寫的湯水食譜。一副鐵漢模樣的葉生,說很多人以為字不是出自他的手,看看十指,都是處理藥材留下的烏黑,指甲卻修剪得乾淨。聽我們一讚,他高興地展示處理土伏苓的技藝,戴上近日hit爆的「防疫帽」護眼,逐些削去土伏苓啡色外皮,又用刀將地老鼠切成片,發出微香。他說現在這工夫多數用機器代替,但自己覺得機器易聚垢,切好放袋也不新鮮。

湯水心得開心share

正巧街坊路過,問煲湯水的心得,他聽與答都仔細,我們不執輸,也問天口開始㷫,煲咩好?葉生問想喝湯還是水?想想炎熱還是喝輕省些好,請教他祛濕良方,「土伏苓、莧菜頭、桑枝、扁豆衣,想喝甜的話,加羅漢果,片糖也行」。大隱隱於(街)市的高手,敬重方法只有回去實踐,煲來喝喝好養生,下次買餸又再請教。

【Ways of Urbanist Seeing(54)】

文 // 曾曉玲、黃宇軒

圖 // 黃宇軒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