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醫食因緣
天氣回暖,踏入潮濕多雨的日子,環境濕度上升容易令身體出現濕阻、濕困。年長者由於氣血不足和身體機能退化,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較差,遇上陰雨天更容易不適。中醫養生可以通過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紓緩因潮濕天氣帶來的健康問題。
長者在潮濕環境常出現筋骨關節痠痛、腫脹、乏力,也會感到頭昏腦脹、眼矇、精神疲憊、食慾不振、胃氣脹、身體浮腫重墜、大便溏爛等問題,這些都是身體感受濕邪,出現濕阻、濕困的反應。
脾胃虛弱遇雨天 內外夾攻
根據中醫理論,濕為陰邪,屬性趨下,性質黏膩重滯,容易阻遏氣機。濕邪阻滯蒙蔽清竅,可引起頭重、視物昏花、精神委靡不振等徵狀。濕留筋骨關節,可引起四肢痠懶沉重,身體浮腫。濕困脾胃,妨礙正常飲食及水液運化,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通,可表現為胸悶脘痞、腹脹、小便混濁、大便黏爛不爽、面垢增多、濕疹滲液流水等。由於濕邪的性質黏滯,病程往往較長而且反覆發作,而且濕邪為病大多纏綿難癒,不易治理。
隨年齡增長,正氣逐漸衰弱,不僅身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會下降,而且因為新陳代謝減慢,臟腑機能逐步衰退,特別是脾胃的運化能力減弱,都容易招致濕阻。許多人以為只有陰雨潮濕的日子才會有濕,其實不然。當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能力欠佳,令飲食水液無法正常代謝,也可產生「內濕」,同樣引起各種不適。如果脾胃虛弱、陽氣不足的大前提下,再加上潮濕天氣,外濕、內濕兩面夾攻,對身體的不良影響便會大為增加。
舌邊滿齒印 脷苔厚如豆腐渣
受濕邪侵襲的人,除了出現上述不適徵狀,也有可能表現為舌象上的異常。正常人的舌象是「淡紅舌、薄白苔」,體內有濕的人,其舌象常見舌體腫脹,甚至因舌體胖大以致舌邊滿佈牙齒印,舌面上感覺濕潤水滑,舌苔明顯增厚而質地腐膩,嚴重時可有如豆腐渣樣,皆反映內有濕濁。
中醫化解濕邪的辦法,主要是通過「發汗」和「利小便」兩個途徑,前者是通過開泄皮膚腠理,提升身體機能,使濕邪透過發散的方式由體表而出,後者是採用利尿的方法,把濕邪通過小便排泄離開身體。鑑於長者的體質特點,無論是以發汗或利小便的方式驅逐濕邪,都需要兼顧健脾補氣、溫陽扶正。有祛濕功效的中藥種類很多,可分為芳香化濕(如藿香、佩蘭)、健脾燥濕(如蒼朮、白朮)、利水滲濕(如茯苓、薏苡仁)等,臨牀選用時需要根據病機,揀選適合的藥物和適當的配搭組合。
一喝水即水腫 反映脾胃氣虛
由於濕證的出現與脾胃運化功能息息相關,除本身體質脾虛,或年紀大消化能力下降以外,暴飲暴食,嗜食寒涼生冷、肥膩、多油、甘甜、容易產氣的難消化食物,都容易損傷脾胃,脾胃一虛便容易生濕。要防止濕邪肆虐,飲食方面便要多加注意定時定量用餐,勿吃過飽,保持二便暢通。此外,像凍飲、雪糕、涼茶等一類生冷食物,以及肥肉、南瓜、番薯、芒果、火龍果等難消化食物,也不宜進食過多,宜多進食蔬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煮食時建議「少油」。
有些長者平日很喜歡食糖果、果仁等零食,應當要有節制,否則會妨礙消化及助濕生痰。要保持脾胃功能健旺,氣魄充足,排泄順暢,飲水本身並不會造成濕阻,但長者應該要注意不宜一次過大量飲水,宜分多次,每次小量的喝水。如果老年人只要一喝水便會水腫,反映脾胃氣虛、陽氣不足,要注意溫陽和健脾。
愈坐愈睏 持續「動起來」
日常起居生活方面,香港春夏潮濕多雨,要盡量減少天氣潮濕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一方面可從改善家居環境入手,另一方面則可從提升身體機能方面下工夫。長者新陳代謝普遍比年輕時下降,缺乏運動、生活欠缺動力、久坐久臥,都會造成氣虛、陽虛,讓濕邪乘虛而入。不少長者常感「愈坐愈冷、愈坐愈睏」,就是這個道理。為減少濕阻、濕困,應養成每天運動習慣,活動四肢,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為日常生活增添活力。藉着持續讓身心「動起來」,即使晚年仍能維持一定的新陳代謝,增強體適能,減少身體受潮濕環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