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抗疫生活轉眼幾個月,或許你已漸漸習慣每天戴口罩出街的日子,但你心深處真的習慣了嗎?原來不少人滿以為自己早已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內心卻沉積着巨大的壓力而不自知。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明天?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不少香港人憂慮和不安。農曆新年前後,市民四出排隊「撲」口罩、酒精搓手液、漂白水以至廁紙和食米等,而上班族改為留家工作,透過視像開會,世界好像每天都有突發變化,令人喘不過氣來。
大部分港人經歷2003年SARS,相關經驗雖成為重要參考策略,但也可能構成包袱,尤其是那些揮之不去的恐懼。也許,這就是今次面對疫情時人心虛怯、浮躁不安的成因。
口說「我很好」 心底隱藏壓力
在寧養院內,我們要關心晚期病人及長期病患者身心需要,除了加強消毒院內環境、提供安全舒適環境外,也絕不會忽略同工們身、心、社、靈的需要。畢竟,醫護同工脫下口罩和保護裝備後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四出「撲」口罩、消毒家居、關心家人健康,亦承受不同程度的壓力。因此,在疫情下,我們加倍注重心靈關顧,每星期邀請6至12名同工參與小組,讓他們向身邊人傾訴,抒發情緒。
我們以引導方式,鼓勵同工表達心底感受,透過剖白檢視自己心理狀態,整理思緒和感受。記得在一次聚會中,有名同工起初總是避而不談,只表示:「我沒有什麼想說,我很好。」當其他人逐一分享後,她終於說出心底話:「我很想為一位家人祈禱,他有重病,很久沒有與他聯絡,我很擔心他。」其實,不是人人都理解自己,不少人更會將情緒隱藏起來,因此我們要懂得抒發,既然不知疫情何時過去,何不找些令人身心舒泰的方法,為自己及身邊人打打氣。
人總要動起來
既然現在大家都盡量留在家中,大可做一些以往因工作忙碌而少做的事,例如運動,可發掘適合在家做的運動——踏健身單車、Sky Walker、開合跳、掌上壓及拉筋等,既可令身心放鬆,又可保持肌肉和骨骼健康,養成定時做運動的好習慣,為長期抗疫增添力量。
人總是愛回家
香港上班族出名工時長、應酬多,商務酬酢也好,相約三五知己共聚也好,總是有不同藉口外出用膳,甚少回家與家人吃飯。疫症帶來的「副作用」是大家餐餐留家吃飯,重拾久違了的溫馨,並明白到好好珍惜在家的日子、多陪伴家人、欣賞住家飯的味道、感受和讚賞下廚者的心思和心意,是何等重要。即使粗茶淡飯,能與家人共享就是幸福。
人總要懂享受
如果獨自用餐,不妨放下手機,把目光停駐在食物上,用舌尖感受食物的質感。你會發現,每一口美食,都可讓你感覺良好。也要靜看食物的色澤,並專注地用各種官能和感知能力,去享受每一餐。法國人稱這食法為Fooding(food + feeling食物加感情),是一套「食」的哲學。從中感受香氣,欣賞美感,感激天賜糧食。
人總要心相通
雖然不可相聚,誰說不可互相問好?不妨突破每年只有拜年才相見的習慣,致電久未聯絡或住在地球另一邊的朋友或長輩,也可網購小禮品送贈他們,為對方帶來驚喜。
人總要靜下來
曾經機不離手,哪裏有口罩就蜂擁排隊,哪裏有網上取籌就去等抽籤購買抗疫物資。但瘋狂購買物資後,總要停下來,讓眼睛如慢鏡般靜看四周,同時察看內心,藉此緩和壓力。停下來三五秒,深深呼吸,感覺並辨識自己的情緒及身體反應,覺察心中的想法與情感,包容、接納及留心當刻身體各部分的感受。或可步行幾分鐘,過程中把煩擾的人和事放下,也不批評他人和自己,有信仰的就在此刻把心靈交給上帝。
人總要有希望
1997年禽流感、2003年SARS、2009年豬流感……經歷種種疫症,學懂了無論多難走的路,總會走過,亦汲取了教訓,雖然還未許鬆懈,但根據過往經驗,香港人不必為疫情絕望。天,沒有下不完的雨,既然雨過總會見晴天,在此間乍現的彩虹盛載着色彩和希望,讓我們一起將幸福和溫暖凝聚起來,化作一個又一個祝福,期盼人人得享平安和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