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香‧鴛鴦‧深水埗》 港味電影 小心輕放

文章日期:2020年05月22日

【明報專訊】「說這裏的故事,愈小心輕放愈好。」導演Kate Reilly與梁銘佳說。由2014年開始構思,夫妻檔首次合力執導獨立電影《夜香.鴛鴦.深水埗》,作品由4段本土故事組成,觸及外傭與老人、玩具店兄弟、一對曖昧男女,甚至夾雜去年區議會選舉一個年輕候選人的紀實追拍。貌似各不相干,在同一天空下,自然流露港人的溫暖小故事。

跟前二人你一言我一語,默契十足。較多人認識梁銘佳,是因為其電影攝影工作,包括張艾嘉作品《念念》、安諾釵舒域察歌邦作品《入黑之時》及即將上映的新作《叔.叔》,他亦曾執導多部短片,主要於亞洲各地與美國奔波。跟Kate Reilly的故事,要講回2002年他到紐約修讀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女方多次為其作品擔任演員。Kate Reilly認為梁銘佳擅長創作簡潔故事,不用太多解釋及背景。她憶述二人其中一部短片只花上50元美金製作,故事講述一個面帶愁容的女子在天台發呆,一個男子上來後不小心關上門,讓他們受困,便開始聊天。女子從未告知何事傷心,到正想開口之際,有人把門打開,此場相遇亦完了。這與現實的走向迥異,他們創作上合作無間,更成為佳人一對。

「真的不好意思,我的廣東話仍在努力中。」Kate Reilly有點哭笑不得地說。

「睇餸食飯」 保持自主度

兩人第一次合作執導《夜香.鴛鴦.深水埗》,起源是2014年雨傘運動後。他們欲梳理社會龐大的鬱結,並成功申請到藝發局的資助金,以製作短片。為此Kate Reilly隨梁銘佳「回流」,正式定居香港。他們合力編寫劇本,原本是一部「完整」故事的電影,圍繞某個具老中青人物的家庭。然而事態比創作來得快速及多變,資金亦相當緊絀。他們嘗試找額外的資金,但為保持故事自主度,不想有太多商業或外在考慮,最後決定抽出原有故事的角色,分開數個獨立章節來說。梁銘佳補上一句「睇餸食飯吧」,語帶無奈。

如果要以一個詞形容《夜香.鴛鴦.深水埗》,大概是「港味」。過去幾年,記者曾跟不少媒體行家討論「港味」一詞,受到保育及社會運動影響,本土意識日漸增強,關於身分文化的關注及活動計劃愈來愈大眾化、年輕化,報道及產物隨之增加,實際地說「港味」的內容不時吸引到點擊率。不過,這亦令文化工作者一再思考,什麼才是「港」。去年內地導演白雪作品《過春天》,有人認為是「旁觀者清」,卻亦有人狠批「糖衣毒藥」或香港只是背景板的愛情故事。在港取景不一定富港味,港產片亦不一定要回應政治運動,似乎《夜香.鴛鴦.深水埗》由傘後出發,不是立意拍什麼大敘事,而是創作者親身在此感受的一些瞬間,他們看準的是在這裏的人——有移民、外傭、學生,簡單誠實。正正因為用上現行幾個章節形式,作品能更專注地凝視本土小人物的點點時刻。

人情味,無疑是貫穿作品的要素。電影前三章為虛構故事,首個章節〈出城記〉圍繞一個住在元朗的婆婆和印傭,婆婆請印傭帶她出中環參加同鄉會。在港同鄉會除聯誼,不少亦含政治動員元素。本片更在意為何婆婆想出席同鄉會,或是想有一些具親切感的同伴。可是,兒子其實不准她四圍走,印傭便想到一個幽默妙計,助對方心願達成,讓人發笑。本港不乏外傭及被照顧者的故事,Kate Reilly卻提出一個有趣觀點,點出人的共同之處。她認為不少老人家曾由大陸移民至此,跟外傭的異鄉人處境相似,「他們自自然是同盟」:「我生於由移民組成的美國,常常會想社會對待我的祖父母,跟對待新的移民,為何如此不同?來到香港後,我見到很多外傭跟老人家感情好好,不時互相陪伴,對我來說,他們都經歷過漂泊,應該有很多共同的感受,那是很溫暖的。」

玩具店 戲裏戲外人情味

從片名可見,場域亦是重要一環,他們也對準刻劃社區。電影首個完成的章節為〈玩具故事〉,講述深水埗一家家族經營的玩具店即將轉手,已經成家的貨車司機哥哥(林耀聲飾)回來,跟弟弟(顧定軒飾)收拾東西。取景的店子有幾十年歷史,面積大、樓高兩層,不是一般文具店。梁銘佳說得起勁:「這間玩具店真的陪我成長,我幼稚園就在轉角呢。」他們開口詢問可否借出場地拍攝時,老闆爽快答應,由於怕晚上太嘈,決定在日間租予拍攝團隊。梁銘佳續道,戲內戲外亦散發人情味:「拍攝當日仍要開門做生意,他們卻在門口為我們截住客人,說此個鏡頭快開始,10分鐘左右才入去買東西吧,太可愛太友善吧!」

「我們嘗試抓緊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包括人物之間的情感,這些東西是很普世的,但不是在香港,我又寫不出如此的故事。」Kate Reilly說。兄弟二人各有心結,但一同緬懷童年時光,並想找回幼時瞞着媽媽收藏的冼拿模型。Kate Reilly表示,弟兄姊妹總不免比較,故事的弟弟坐擁較多資源可以升讀大學,但因仍「一事無成」而內疚,她坦言自己亦有胞兄,故能連繫其中。人物關係非惡劣,但帶有疏離,對話交流因而小心翼翼,作品望以小見大折射出社會結構,包括經濟、性別、家庭期望等。

一碟腸粉 吃出跨不過的隔閡

「起步時想的是,真希望這如一部『新年電影』,可以面向愈闊的觀眾群愈好。所以我們花上很多精力決定,畀你看多少『政治』、收起多少。但政治,一定是隱藏其中的。」梁銘佳說。說及最為掙扎的章節,二人說是由王宗堯及Kate Reilly親身上陣的〈鴛鴦〉。故事講述中學男教師當上半個導遊,向外籍女教師介紹地道美食,鴛鴦、流沙西多士、豬腸粉,學期結束時為即將到北京工作的一方餞別,感情曖曖昧昧。全片交織二人一起吃美食,其中一個層次是講述食物蘊含的典故及殖民歷史,以及香港社會實况。生活跟政治,始終是無可分割的。

「即使他們不斷交流,因為文化背景、語言,可見到女方其實不太明白他的世界,及他面對的事情,社會事件引伸的情緒及創傷等。」Kate Reilly說。所有男女慢慢發展感情,都想了解對方世界多一點。對土生土長的男教師來說,豬腸粉永遠是豬腸粉,但女方可能只記得它是「米做的條狀物體」,這種兩個世界的隔閡,其實是比喻至家庭、文化、政治層面的失之交臂。吃口腸粉都覺得沉重?以美食行先,〈鴛鴦〉卻帶出一種社會疲勞。對於社運引發的情緒,不少人亦感到有如主角般難以名狀。故事發展下去,慢慢觸碰至兩次大型抗爭,由傘後走到「反修例運動」當下去向未明的困境,梁銘佳表示:「我們希望國際間的人也較易理解局面。最大的掙扎是到底我要不要把現實的畫面,剪進作品,很多人已經非常勞累,有些人可能認為太明顯,有些人認為不足夠。」

結尾及未來「留給年輕人」

「這幾年有很多人在說有關老香港的故事,無可否認,前三章作品都是比較關於香港的懷舊(nostalgic)情懷。人物不免都會向後望,有什麼美好的東西。最後一節,是向前的時候。」Kate Reilly解釋。最後一節〈It's not gonna be fun〉,紀實追拍去年參選區議會的90後素人林倩同。她曾經往澳洲修讀藍帶廚藝學校課程,拍攝時在太子某間店舖當咖啡師,鏡頭下她與一般年輕女子無異,喜歡貓、富士山精品手信。眼見深水埗區由民建聯代表連任多年,決意參選挑戰,避免對方自動當選。即使她不愛打交道、不願忙碌,最後仍擔起參選的重擔。梁銘佳續指,最後章節反映新一代的多元多變,跟以前讀書、畢業、打工的路途不同,故事結尾及未來「也留給年輕人」:「年輕人很敢走自己的路,我常常認為他們做事比我們叻,更少廢話。上一代可能會不明白或者感到很受威脅。但是,時代改就是變了吧。」

「港人經歷了喘不過去的大半年,我們希望盡量溫柔。觀眾或者可以不太悲痛地,去感受一下香港,可以安安靜靜的心情,細看自己文化。」Kate Reilly再三流露這份小心輕放。從異鄉到港味,她害羞地憶述,因為接觸到許鞍華、張婉婷等香港女導演,及踏足香港,才令她由演戲萌生執導的意欲及勇氣。當中,她最喜歡《秋天的童話》(1987年)對平凡人物的描述。人有溫柔的能力,不過世界過於殘酷。二人希望作品呈現細密感情,令人多點關心身體人,即是一同在這裏生活的人。作品去年在香港亞洲電影節首映,近日兩場在香港藝術中心的放映亦火速售罄,現仍在安排日後場次,導演希望有機會上正場。

(查詢:http://www.facebook.com/memoriesanddrinks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