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群展「一園六季」 游走藝術園林與歷史「共舞」

文章日期:2020年05月22日

【明報專訊】園林一草一木,往往反映某地方的文化精神,就如《紅樓夢》大觀園嚮往太虛幻境,《美人奧蘭朵》迷失在樹籬迷宮,日本庭園帶出侘寂哲學等等。受到疫情影響,Para Site藝術空間年度大展「一園六季」延期至最近開幕,更分開兩個展場,包攬逾40名本地至國際的藝術家。遊歷一遍後,驚見眼花撩亂底下,不少作品回應殖民歷史及身分,植物根部吸收的不單是養分,亦是大地暗藏的政治議題。

文:劉彤茵

以園林為象徵的展覽屢見不鮮,除花花草草的生態層面外,「園」本身具備一定歷史時軸。主題「一園六季」亦有段故事,反映展覽傳統至當代交錯的視野。展覽命名源自尼泊爾加德滿都一座英式園林「六季花園」,亦被稱為「夢園」。昔日加德滿都谷地有6個變化分明的季節,100年前尼泊爾王朝一任宰相下令建造此園,為愛德華式新古典主義風格。經歷時代浪潮及氣候變化,園內6座亭閣減少至3座,谷地漸漸變為四季。正因歷盡風雨,它變成當地「充滿啟迪的批判能量的源泉所在」。

「園林其實是人對自然的一種控制,不同地方有各自的控制面貌,例如法國的花園很講求工整。」Para Site藝術空間執行總監兼策展人康喆明(Cosmin Costinas)說。展覽「一園六季」設兩部分,分別位於鰂魚涌及上環的展場。因應主題布展亦非如一般白盒子,位於鰂魚涌展場設計為一個幾乎對稱的建築空間,由一條昏暗邊廊包圍明亮的中庭。走在其中,一個個拱形出入口,讓人窺探遠處作品,甚有遮遮掩掩之園林感覺。至於上環展場則流露一種較混亂的動感。兩場內資訊量極大,亦見不同媒介的創作。然而,絕大部分作品顯然表達了身分議題,當中的政治元素無所遁形,就像奇花異卉混合出來的一種濃烈香氣。

虛實交錯 參與「盛事」

深入上環展場的暗角,播放着生於蘇黎世的藝術家Uriel Orlow影像作品《最美麗的傳統》(2016至2017年)。影片為一名演員在投影的影像前,擺出各種姿態,光影亦落在其身。投影的影像原來是1963年南非開普敦「克斯騰伯斯植物園」慶祝成立50年周年的歷史圖片。 當天官方安排一系列「民族」舞蹈表演,並拍攝記錄植物園歷史,以及貴賓、植物學家到訪等。然而,席上客與到訪者全是白人,唯一出現的非洲人則為勞工,這是一場殖民征服的可悲鬧劇。此等影像在1960年代後從未曝光,演員隔空參與此場「盛事」,以重新介入歷史。

傳統織物 中藥裝置

甫進入鰂魚涌展場,一幅偌大澳大利亞原住民雍古族編織物,佔據眼睛。露兜樹樹蓆作品《無題》(2018年)出自Mary Dhapalany,雍古族編織物的圖案代表族群的血統及其領土地理特徵,即有如勢力地圖一般。另一邊可見Antonio Pichilla的《結》(2014年),布料作品以危地馬拉瑪雅的楚圖希爾人傳統服飾之圖案創作,連繫至文化滅絕的感情。康喆明說:「所有人對於遠古、傳承、自然等都有連繫,藝術家用傳統技術回應一些當下問題,是我們共同面對的。」最後以本地藝術家蘇詠寶作結,她向來喜歡用中藥來創作裝置,作品《地之吻》(2012年),利用摩打把3隻吊着的海龍(藥材),循環親吻地上,或者是一份致敬。無論什麼人,一片土地上建立的身分與連結,總令創作頑強生長。

「一園六季」展覽

日期:即日至8月30日

時間:周三至周日中午12:00至晚上7:00(周一、二與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地舖及22樓 Para Site藝術空間、上環德輔道西33號8樓 Soho House Hong Kong

門票:免費

查詢:www.para-site.art

編輯/李東阳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