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天,我們在快餐店上堂,「教授」是離鄉別井的難民。藝文場地相繼重開,大館當代美術館本周終推出原定在藝術3月上場的最新展覽「言語不通」 ,與日本及新加坡的兩大美術館合作,帶來共19個藝術家作品。當中日本藝術家高山明作品《麥當勞廣播大學(香港版)》,源自之前在德國的創作,以秘密方式讓難民在快餐店內講學,傳遞自身知識經歷,教育學、運動科學、哲學應有盡有,越過身分藩籬,也上了與人相處的一課。
步入展場,眼前的快餐店佈置,餐牌列有共14課講堂,任君點選。入學資格及程序非常簡單,任何人戴上耳機即可收聽。藝術家高山明自2017年起,於德國法蘭克福創作首個《麥當勞廣播大學》計劃。高山明由日本遠赴德國,在一些創作計劃上接觸到大量由敘利亞等地逃來的難民,難民到達後均要努力學習德語,並融入當地文化。近半年的接觸及訪談,高山明與他們主要以德語溝通,有些則要請翻譯幫忙。除了解到難民在家鄉的慘痛經歷、前來艱巨的過程等,他發現難民擁有許多珍貴經驗,而當地人應可從中獲益良多,他希望改變難民與當地人的學習關係。高山明於網上接受訪問時說:「當地人認為他們是『難民』,別無其他,當然政治身分上他們是『難民』,但其實同時可以有很多其他身分。」
加納馬拉松好手 教跑步技巧
藝術家把當地難民不時用膳及借以休息的快餐店,化為「大學課室」,讓他們當「教授」講課。由於他想直接使用國際連鎖店麥當勞的名字及場域為作品,更膽粗粗向對方提出創作意念,而獲公司答應「借出」店舖。然而,條件是不能讓顧客知道他們正在講課,只許偷偷地實行。因此,他想到用無線電對講機,讓「教授」在指定時間於店內獨坐,並對着收音的咪開講,「學生」(觀眾)則坐在別的座位收聽,一同參與此場暗中學習。高山明根據難民分享的經歷,分類及編製至相應學科,他解釋:「有一位『教授』在加納本是出色的馬拉松好手,來到德國卻只得洗碗,我便以運動科學命名其課,讓大家跟他學習跑步的技巧。」
作品曾走過法蘭克福、柏林、東京、金澤,共收集到30個課程主題。今次登陸香港,高山明推出3個在地而生的講堂。去年12月左右,透過大館的穿針引線,藝術家赴港與兩名有難民經歷的受訪者,以及一名任職外傭的攝影師見面訪談。當中Maxamuud「教授」主講一課教育學,約20分鐘。Maxamuud曾是一名索馬里的教師,面對戰爭的逆境狀態,仍致力辦地區免費學校。學校自行編製英語、藝術、具批判思考等的課程,後來被當地勢力指為不道德,教師更被槍指着頭恐嚇,以及受到殘酷對待。即使心繫家園,Maxamuud不得不離開,並於今次「講課」中細說教學者的決心與熱誠。高山明進一步指出,每次均會小心處理訪談及內容。他們背負不同創疤,但同樣以外來者身分來到城市,面對身分的糾結,自己亦有所連繫:「他們感到自己部分屬於香港,但不是完全被接納,而感到很孤立。」
東京與香港 快餐店成「避難所」
說及與難民一起探索藝術與生活,高山明早有嘗試:「但他們不是真正的難民,而是『麥難民』。」這與其自身經歷有密切關係,2000年代尾居於日本的高山明,曾遭人勒索恐嚇,被迫離家到網吧、快餐店等流連,過山車式人生卻令他有更多時間看清城市。他發現許多沒有固定工作的人於快餐店「避難」,很多更十分年輕,因而直視到「東京的現實」。此情此景,香港亦屢見不鮮。本版曾報道藝術家馬玉江收集本港「麥難民」購買食物的單據,並以精密電秤量度,反映資本社會被忽略的階層。本年金像獎勇奪最佳男配角的電影《麥路人》亦描述度宿者的微妙關係。而高山明則由「麥難民」延伸至空間權利,放眼市內的露宿者,並創作《個室都市》(2009年)。他在池袋西口公園用貨櫃設立24小時出租放映房間,內置電視及影碟機,參加者可獨佔小空間收看影片,而影片則為訪問該處露宿者的片段,重新使用城市的公共空間。
細聽高山明的作品,這些計劃是社區藝術、行為藝術嗎?難以如此歸納,此等計劃其實跟藝術家的劇場背景有關。「theatre(劇場)一字源自希臘語theatron,意思是觀眾的空間。對我來說,着眼點不是要創造一個舞台,反而在乎當人身處此個屬於觀眾的小盒子內,將會有什麼化學作用呢?而我可不可以把此個觀眾的盒子,擴大到整個城市?」高山明娓娓解釋。非傳統學院派出身,他年輕時遠赴德國投入當地劇場創作,質疑傳統劇場的單向觀看模式,至2002年回到東京創立Port B劇團。他笑說,在日本至德國「很多人認定我不是在做劇場,但不要緊」,他更願打破劇場的黑盒子,將其散落在整個城市。
山手線「逃生路線」與露宿者交流
讓城市成為「演出場地」,觀眾得以重新探究現實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回應。2010年作品The Complete Manual of Evacuation(東京版)是一個有如市內尋寶的創作計劃。作品靈感來自東京有名的JR山手線,圍繞一圈為一小時。對藝術家而言,此環狀的鐵路線有如城市時鐘,推着人們過一式一樣的生活,上班下班匆匆忙忙。此線偶有發生跳軌自殺事件,由於直接影響行車班次,形成一個終讓「時鐘」停下來的比喻。不過,高山明察覺露宿者多數不受山手線連帶的生活規律影響,或者可為其他人帶來不一樣的視點。他借用備受爭議的書籍《完全自殺手冊》命名,創作城市人的逃生手冊與路線。參加者先要告知團隊有何煩惱,後會獲發山手線各車站的相應「逃生路線」,沿路線到達包括公園、祈禱室、便利店等關卡,找尋如露宿者、少數族裔等一些處於社會弱勢的群體,並建立交流。藝術家稱一共有約6000人參與計劃,當中200人完成所有路線。其創作計劃讓人重新理解城市脈絡,激發出跟平時不一樣的行為,以找回人與人關係的溫度。
「邀請別人的視點 走入軀體及自我」
「現實生活來說,我做的非常無用,因為我無力改變世界,但思想是可以改變的。」高山明說。一座城市裏,政治結構的不公環境讓我們受困,先感到無處容身,後跟別人關係支離破碎。創作過多個有關社會不同群體的作品,高山明聊到藝術為何。他認為,創作重要的是想像別人:「有時,我想像如果自己失去自我(ego),那會是多美麗的事,但你始終需要自我去生存,免得苦無支撐。所以,要提醒不要把自己當作世界中心,有時要邀請別人的視點,走入你的軀體及自我,兩個世界是可以重疊的。」很久沒有聽過如此溫柔的闡述,高山明說沒什麼溝通貼士,一切基於與對方平等地交換交流,而不是上而下,亦不是下而上,共同建構此個世界。至少,可讓我們有力相信世界是可以一起建構,一起承擔的。
綜觀大館今個展覽主題為「言語不通」,於身分、語言、文化各異之下,作品卻想像人與人接通的可能。展覽以加藤翼作品《言語不通》(2014年)命名,在朝鮮半島及日本中間某個島上,藝術家的任務是跟一個韓國人騎膊馬,並在沙上插下告示牌,雙方靠身體語言合作,點出過程荒誕,卻亦樂此不疲。至於藝術家阮初芝淳的早期作品《越南芽莊紀念計劃:走向複雜——為勇敢、好奇和怯懦的人而作》(2001年)則追溯船民歷史,並拍攝一班漁夫在水底拉人力車。漁夫們只可以靠浮上水面吸氣,再潛到水底拉車,展示昔日人民倉皇逃難的景况。作品映照當下孤立的社會氛圍,無語及窒息的茫茫海中,人們依然互相支撐,隨着未知,不斷向前。
■「言語不通」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9月13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8:00(逢周一為下午2:00至晚上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