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聚取消無期 演出受阻 網上開show音樂人覓新路

文章日期:2020年06月05日

【明報專訊】「你問我們想要一個什麼世界,不如問我們在做一個如何的世界。」本地樂團Life Was All Silence成員於網上音樂節說。在此場疫情中,樂隊表演曾被衛生防護中心指為「高危活動」,限聚令一再延長,大大打擊本地音樂生態,活動紛紛轉投網上。近來,有單位嘗試收費網上表演模式,剛剛過去的周末更舉行了一場由日到夜的音樂節,演出者包括RubberBand、Serrini等,而反響實為「意料之外」。作為一個案,這次實驗對音樂生態走向有何參考?

今年2月,本地音樂場地中流砥柱之一This Town Needs(TTN)公布,受疫情影響,因零收入、欠租、幾乎全數場次取消或改期,場地無法繼續營運。TTN前身Hidden Agenda經歷多次搬遷,被多次「放蛇」後搬至商廈。惟一浪疫情,讓平時已經生存困難的音樂場地無力招架。許多音樂人、表演及製作單位亦然,此半年「無工開」、「無表演發生」。大約1個月前,幾個音樂單位的工作者聚在一起,包括TTN、Zuk Studio、Detuned Radio Festival、Daymaker Creatives、OC2S Music,決定舉辦一場網上串流音樂節Tone Online Music Festival。最實際的目標很簡單——「有糧出」,希望表演生態「慢慢回到正常模式的軌迹」。

當然,搞show是要成本的。你會花多少錢買一張網上音樂節的門票?綜觀TTN以前一般的大台表演,多數正價約$300至$400,預售門票有折扣至$200多,當然要視乎是否為海外樂隊、表演規模及性質等。疫情爆發以來,由何卓彥、黃家正等組成的Music Lab於4月舉行收費網上表演Show Must Go On-Line,以一鏡到底呈現,由20多名音樂人接力演出。觀眾可獲得Zoom或facebook連結收看直播,門票為$65。劇團方面,同流亦推出網上錄播讀劇《毒》,$100可於48小時內重溫。今次Tone Online Music Festival門票以$100起跳,最多可付$5000,即以接近自由定價的方式購票。團隊坦言本地沒有例子參考,不知觀眾接受程度,「都係試吓」。團隊成員之一、唱片及製作公司Daymaker Creatives負責人Alex說:「$100起跳是基本吧,但其實開始時不預期以門票可以回本,因為都不知會有幾多人看,跟你平時做現場不同,都是輸少當贏,幫補吓。」

參考外國頻道 不斷嘗試

直播能有截然不同的成本及表達方式,簡單至一部手機、腳架、圓圈燈、背景布,已可以成事,亦有外國音樂節Pickathon用上80個鏡頭拍攝各表演的一彈一唱。Tone Online Music Festival共有9個演出單位,由下午4時表演至晚上11時。節目採用半錄製、半即時直播的方式,望有更佳的視聽效果。團隊在直播前約兩星期,分別拍攝不同單位的演出,到直播日播放。為保留跟觀眾互動,每個單位表演之間則夾着音樂人跟主持細so的即時訪談,亦會讓在看直播的觀眾留言。Alex解釋,一般現場表演均有音控工程人員在場調整效果,今次更有一隊專業錄音團隊,並加入後製混音工作以確保質素,鏡頭剪接亦再雕琢,「有如演唱會DVD的方式去做」,成本比全直播高。

「我們也有個共識,想啲嘢出來是『靚仔』的!」Alex說,團隊成員一直有留意外國一些表演頻道,包括NPR Music Tiny Desk、KEXP、Audiotree。例如Tiny Desk邀請過Adele、Coldplay、Cigarettes After Sex等表演,場景為辦公室,具親切感覺,質素亦有保證。網上直播場域更為流動,其實開放了更多表演可能,他續道:「喂,別人為何做得如此好,不一定加很多『味精』(後製效果),就有點粗糙,但感覺依然正。」音樂節的表演拍攝部分,團隊分別到細場、獨樂地盤、MOM Livehouse 3個音樂場地及唱片店White Noise Records取景,希望可以帶觀眾認識不同音樂場地,視覺上亦較有新鮮感。

演出單位多元 票房收支平衡

「重要是把平時很多人可能沒有聽過的音樂,帶給大家。很多東西你未必是不想去接觸,而是你不知有什麼渠道接觸。」TTN負責人陳爾正(阿正)說,今次演出單位類型盡量多元化,例如邀請到跳唱舞團BubbleVirus演出,女團為日本發源及蓬勃的Idol風格,有觀眾留言說之前不清楚本港有此圈子存在,反應比預期熱烈。另外,樂隊Life Was All Silence則為純音樂樂隊,為實驗搖滾風格,一首歌可達10多分鐘,阿正形容為「較需要時間去消化的一些音樂」,讓人沉醉於電子合成器的廣闊感覺。團隊表示,全天音樂節的收視成績令人鼓舞,亦相當平均,YouTube、facebook、KKBOX、谷live等平台最高峰觀看人數共有約4100人。阿正指出,網上的捷便有助推廣不同類型音樂,觸及層面更廣:「要觀眾去現場看表演,困難較高,人們可能不會花如此大氣力去試新嘢,網上可以大膽一點。」

加入「特備節目」解釋行業困難

放眼世界,Rolling Stone近日有報道提及美國音樂單位由3月起主辦的數碼音樂節Live From Out There。主辦單位利用一個慈善團體緊急援助金,籌備及開展工作。門票分別為50美元訂閱6星期的節目,20美元訂閱1星期節目,或5美元收看單一直播表演,以訂閱形式鞏固觀眾群。由於需求龐大,首周成功賺取100,000美元。而今次Tone Online Music Festival票房報喜,團隊透露成本為6位數字(外國樂隊來港的中型現場表演亦多為6位數字),各單位均收較低的友情價,幸而最後成功回本,達收支平衡。然而,團隊亦認為因為很多疫時特殊條件才能成就此事,未來去向包括定位、節目內容及舉行周期等細節,亦要加以討論。阿正說:「由始至終,我們不是當此為商業模式,而是好純粹認為是一個平台,令音樂人有些事發生。」

「網上表演絕不會是替代品,它不可能替代到實體現場的東西。它有它的意義,而我們就思考,之後恢復現場表演,網上表演及串流可以發揮到什麼不同的角色?」阿正續指。團隊摸着石頭過河,一開始本來想以表演、對談梅花間竹式地安排,穩打穩紮。之後,他們意識到觀眾的專注力比現場表演鬆散,決定每個單位負責加入一些「特備節目」。這種思維跟一向搞show經驗不同,團隊認為是較接近電視台的廣播做法。當中,「細Show經濟學」環節拆解舉辦音樂表演的成本,另有影片分析網上串流對未來音樂圈之影響,不約而同介紹行業的運作及困難。最初沒有明確意圖,但團隊後來歸納認為網上表演或可加入更多元素,如市場推廣,更甚教育至學術討論等元素。阿正接道:「你認識一件事,才會知道可以如何幫助它吧。」

「其實是破解一些迷思,例如一張門票背後包含什麼?是環環相扣的,這個行業的生態有賴各人的參與。你不去保育、不去珍惜這個表演市場,市場就會消失,就因為你去不去買一張票,影響後面的發展。」Alex表示,樂迷經此一「疫」似乎對現場表演渴求有增無減,希望盡快可以現場見:「始終沒有東西可以取代現場看show的質感,就算你對喇叭幾靚,你沒有那溫度,沒有身邊的觀眾,跟你一起去跳、去玩、去共同經歷每首歌的情緒,都是不一樣的事情。」而向阿正打聽TTN狀况,他只說「都要一直努力找新場地,未知」。

在此場試水溫的網上經驗,音樂場地、音樂品牌、音樂人、主辦方、觀眾都在探索不同角色的可能,嘗試令本地音樂生態堅壯。就似文章開初樂隊所說,動手建造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尤其重要。對於這個世界的模樣,阿正有以下一種詮釋:「音樂此東西是給人options(選擇)的,有人喜歡此個,有人喜歡那個,你喜歡就多找一些來聽,有選擇很重要。」(重溫及查詢:http://www.facebook.com/Thistownneeds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