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電影節網上播 手機記錄生活 訴說流亡哀愁

文章日期:2020年06月12日

【明報專訊】敘利亞戰火、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這些字眼從來好像只是報章上的新聞,離我們的生活很遠。然而戰火政亂傷害的卻是人民,為逃難而被迫離開家園的故事,一直不止是電影電視的橋段。3齣關於難民的紀錄片,以最平實的手法,把現實帶到眼前。

「難民」兩字,今天的香港人不會陌生吧?

直擊美國難民學校

踏入第13屆的慈善難民電影節,受疫情影響,首次改為在網上專設的放映平台舉辦。

精選3齣不同風格的電影,各自訴說不同的流亡故事。《那一天 我們再出發》(Day One)採用最典型的紀錄片拍攝手法,聚焦在美國聖路易斯市一所專為難民及移民提供教育的公立學校。導演Lori Miller透過建築師朋友Peter Tao認識這家學校,第一次到訪學校後,受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啟發,決心要拍攝這家學校的故事。紀錄片講述一群來自戰亂國家的學生,中東、非洲、亞洲……校內學生說着50多種語言。導演透過跟創辦人、教師、學生訪談,除了帶出這些青少年被迫離開父母和家園的故事,同時亦嘗試探討美國的移民政策。紀錄片自2016年秋天開始至2017年夏天,拍攝了一整個學年,同時也是特朗普剛成為美國總統的日子。所以紀錄片無可避免地必須回應當時的社會狀况。不過都只屬蜻蜓點水,焦點還是放在難民的故事和教育工作者。

3歲女孩小眼睛看世界

從一所學校到一個小孩,《小豆丁走天涯》 (68 Minutes of 86 Days)的導演Egil Haaskjold Larsen用鏡頭跟隨一個3歲的敘利亞女孩和她的家人,從希臘難民中心到瑞典的漫長逃難旅程。導演希望以最簡單、最人性化的方式呈現難民的處境,所以這齣紀錄片幾乎沒有什麼旁白和訪問,沒有聚焦在政治和可怕的逃難過程,關注的是小女孩和家人,從女孩的眼睛看世界。同是關於家庭,《自拍逃生日記》(Midnight Traveler,2019)則是另一種介入,導演Hassan Fazili以第一身的鏡頭記錄了他們一家在3年多的逃難旅程。他們以3部手機拍攝這個跨越超過5600公里卻仍未完成的逃難過程。電影記載了一家人因遭阿富汗塔利班的逼害而流亡的片段,希望觀眾以最近距離去感受他們的快樂與憂愁,對未來的夢想和無家的感覺。片中看到他們在逃難的路上、暫居的城市、難民中心的日子、兩個女兒玩耍的情景,有一幕女兒哭着說很悶,另一幕是妻子學踩單車,也有在難民中心面對當地市民的襲擊,點點滴滴,細碎的畫面拼湊在一起。Hassan Fazili本身既是拍攝者也是主角,導演與父親的角色令他在拍攝過程中有所掙扎。拍攝者旨在記錄,但作為父親,卻希望家人能忘記這段日子。

自2001年以來,世界難民日定於6月20日,聯合國難民署將於當日發布本年度的《全球趨勢》報告,詳述全球難民的狀况。而第13屆慈善難民電影節,籌款目標為30萬港元,將足夠修建300個引水井,在病毒蔓延的日子能提供潔淨水源給難民飲用和作清潔之用。

慈善難民電影節

日期:6月13至21日

詳情:指定網頁捐款80元或以上,即可透過登記電郵獲1張網上電影票,在電影節期間自選任何時間於網上平台欣賞一齣電影。如欲一次過領取3齣電影票,捐款240元或以上,即可獲電影節通行證1張;電影節期間憑電子電影票進入播放模式,不限播映時間(每套電影可容納1000名觀看者)

查詢:www.unhcr.org/hk/film

文:林喜兒

編輯/蔡曉彤

美術/謝偉豪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