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無名小廠 見證工業區變遷

文章日期:2020年06月27日

【明報專訊】工廠林立、塵土飛揚,是土瓜灣1960、70年代的景象。大至英泥廠、製衣廠、船廠、味精廠;小至電池廠、塑膠花廠,各式各樣的工廠都可以在土瓜灣找到。隨着工廠北移,昔日重工業、輕工業的輝煌痕迹已漸漸被抹掉。

300多呎「廠房」 製作小樽蓋

崇安街及與之平行的一截榮光街,是市建局兩年前拍板的重建項目。由於此項目較鴻福街一帶稍遲頒布,商戶尚未收到搬遷的「最後通碟」,暫時仍可繼續經營。在一間沒掛上招牌的地舖,找到69歲的區先生,和陪伴他近40年的製樽蓋油壓機。平時藥油、藥丸樽的鮮橙紅色小蓋子,正是由這部隆隆作響的機器而來。「幫白花油加工啦,還有紅花油、驅風油等。(機器)可做出幾十款蓋子。」儘管廠房陳舊、不少物件蒙塵,但油壓機仍運作如常,一天能生產上萬個樽蓋。

這300多呎的地方,與其說是地舖,更準確來說是區先生的「廠房」。區先生憶述,樽蓋廠本來由上手老闆在1960年代創立,其後他移民,區先生就在1983年用數萬元頂手。他曾在土瓜灣區搬過兩次,最終落戶榮光街,「上手租客『托水龍』走了,我一租馬上開24張支票給業主,1個月1張。這兒租金比鴻福街還便宜,現在也不用1萬元月租」。

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頭,樽蓋廠最風光,區生曾聘請過3個員工,共有4部樽蓋機。廠外街道,也是墟墟冚冚,水泄不通,「燒焊、電鍍、手作仔、賣豬紅,立立雜雜乜都有,路都行唔到」。街坊即使下班吃過晚飯,仍愛聚腳街頭吹水。區先生見盡街貌變改,幸好仍有一班麻將腳在左近,大家不用開工時,就在與樽蓋廠一板之間的小室內打牌消閒。

面臨變遷 見步行步

多年來,曾有朋友邀請他到東莞設廠,但他統統婉拒,「初時大家一窩蜂上去,是賺錢的,但做了三五年不也是死?員工一學懂手藝就另起爐灶,甚至撬客。租金加、人工加,最後10個人有9個賠,損手爛腳回來」。他小聲地說,他說自己小時候也從大陸來港,早知上面營商環境如此。不過在榮光街捱了數十年,這回輪到他面臨變遷,他自言沒有打算,見步行步,只可惜2018年宣布重建後有好幾個老街坊接連過身,「他們年紀大,都不知要搬去哪兒,也許會影響心理健康吧」,區先生幽幽地道。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