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唏,有乜好講?」「講你都唔明㗎啦!」問及父母的人生或工作,很多人都試過得到這樣的回應。然後某日同枱食飯,碰上老爸老媽心情不俗,多講兩句,你可能又會發現他們的另一面。在時代洪流裏,上一輩為搵食也許學習過各種技藝,是各行各業的工人,或會因熟能生巧而自信,又或自評不算「高級工作」而不屑細談,然而偶爾一聽,如何車條拉鏈、校個電掣,他們身懷都是你一竅不通的絕技,如能為此記下一筆,豈不正是這個家的一頁歷史?
藝術家曹穎褀(Choki)和陳素珊(Sushan)舉辦工作坊「 工人二代之迷你家譜」,上個周日跟四名參加者一同上第一課。
編寫家譜 不一定大堆頭
家譜似乎是個要數盡祖宗十八代的浩大工程,但二人以一幅漫畫開始,出自1986年《愛恨香港》一書:一個人捧着幾本厚重的族譜Book I, II, III,眼看就要被腳下蕉皮滑倒。「我們說起自己的歷史都很沉重、理不清,一不留神就跣親,帶不了我們往哪裏去,如果我們今次做的是一頁兩頁,應該不會那麼辛苦」,所以工作坊製作的是「迷你家譜」。Choki曾帶另一個工作坊,是與外傭姐姐合作製作幾本zine(小誌),「每本只有幾頁,zine沒有規限用什麼方法做」,小小書承載的只有很少,其中一本內容是由一個浪漫又畫功不凡的姐姐說出其初戀故事。編寫家譜雖也可以大堆頭,但兩名藝術家認為可嘗試抽出一個細節、片段做起。
訪問家人隨時比訪問路人更難開口,參加者Mary分享,自從爸爸去世以後,「我才發現對他的過去很不熟悉,我知他的經歷很豐富,他走了之後,我有少少遺憾,為何對親人那麼不了解?這幾年我嘗試向我媽套料,但她一講到爸爸過去就會發脾氣,說以前好艱難,不想再講以前日子,只能趁她心情好講一兩句」。Sushan也有共鳴,她說不與父母同住,難慢慢等「心情好」的時機,「通常我會在吃過飯大家沒事做時,就博彩數地問;又或者自己要有些準備」。爸爸在惠東鄉下的工作是曬鹽,「有一次我便開住google map,問父親到底你鄉下的魚排在哪?他就會指,『咪呢度囉』、『呢個係你返鄉下都見過那個山』」。
「套話」技巧 從行業入手
如何向家人「套話」,Choki則有另一個策略。她父親做製衣,「不久前我又問他,你份工究竟做啲咩?他由細到大都跟我說,講你都唔明㗎啦。我說接下來有個project要訪問你,他理解是我要為製衣行業寫下歷史,便說很多關於製衣業的事,講解『車』不同的時裝、不同款式,要如何較針線。」她對爸爸事業有興趣的緣起,來自一次與清潔工的對話,「有次因清潔工人罷工接觸他們,得知有些人之前做製衣或其他行業,因為那行沒落而轉工。我爸爸好彩可做製衣業至今,我便想像,他們可以是我老竇,其實他們的工作生涯曾經有價值、有光輝的一刻,覺得可以長做、養起一個家庭,到後來變成被淘汰的一族,那也是歷史其中很小的一個部分。」
開口難為情 不如填履歷表
Choki與Sushan為工作坊也準備了幾份功課,讓參加者訪問家人更易入手。其中一份是填履歷表,除了出生年份、來港年份、學歷及工作經驗等基本資料,第二頁表格也包括下列進一步了解家人經歷的問題:
1. 誰是你最好/最憎的同事,為什麼?你和同事之間有什麼趣事/相處之道?
2. 可以分享一件工作時遇到的不公平經驗嗎?
3. 請分享一件工作遇過的大難題。
4. 請分享一些行內術語/笑話/心得。
5. 打工時,你認為份糧重要還是工作意義重要?或什麼是最重要的?出糧後第一件事會做/買咩?
6. 別人通常如何評價你的工作表現?你認同嗎?
7. 如果要頒一面錦旗給你,上面應寫什麼?
8. 你的夢想工作是什麼?曾經有機會實現嗎?
9. 你最想/不想我從你身上學的是什麼?
小手工參考
在5節課內,他們會與參加者透過製作小手工和互相交流,逐步構思適合放入「迷你家譜」的內容,包括以上的職業資料,還有製作「Keywords重點卡」和「工作環境地圖」等,「Keywords卡是列出一些重點,整合各種濕碎事,攤在面前再選擇;而工作環境地圖就是描繪他們平時的工作環境,如最friend的同事的位置,拉更闊可以講那區的環境,亦可順便記錄環境的變遷」。第一課他們派給參加者畫下家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再待訪問中發掘家人與這個形象不同的另一面,Choki自己就畫了爸爸在街上的一幕(圖A),說爸爸留給她其中一個很深的印象,是總在街上「跑廠」,「他打電話回家常說,而家喺青山道返嚟,我長大才知道,原來青山道好長」。
除了不同階段的工具和作品可幫我們逐步製作出一本小家譜,二人也推介幾本形式相異的書可作參考:
《泥地字花》
Sushan:「這是由一個阿媽去寫自己以前的工作及在農村的經歷,如做過鳳梨女工,圖是她的丈夫去畫,設計由女兒王春子統籌,這是一家人合作完成的。」Choki以經驗所知,很多人或會怕自己畫畫功力不好,對製作zine沒有信心,但這本書插圖都是直白描繪媽媽記憶中的場景。工作坊裏另一個參加者Wallace想訪問曾為將軍澳漁民的阿婆,填海後阿婆上了岸,開過士多又做過地盤,懂得畫家俬的切面圖,近年更會用原子筆畫當漁民時拖網捕魚蝦的情景,眾人聽到嘖嘖稱奇,都想一看。有時從家人身上,已能蒐集得到特別的材料。
《在香港長大》
作者丘世文是《號外》雜誌創辦人之一,書中附錄部分見到一個列表「家族中的美談和傳說」,編按云:「列出成長期間丘世文一家樂此不疲定期覆述的話題,可能是一個笑話,可能是一段家鄉的往事」,是「丘家獨有的雜憶與典故」,裏面有「父親的失業」、「第一件校服」、「尾房師奶」,彷彿是一家人的暗語,一提起每個成員都心領神會,或大笑,或說出同樣的情節,也許一本小誌記5個詞背後的事,已很能呈現每個家庭的獨特。另外書中還有一個「代代之間」的列表,列出幾代人形容同一件事,各有不同用語,如想表達一個人趾高氣揚,第一代人會說「沙塵白霍」、第二代人說「牙擦擦」、第三代是「寸」……其實加點創意,記錄幾代人故事還有很多方式。
《咱們的故事咱們繡》
「一班農村女工本身是家庭主婦,他們組織了一個小社區中心,每日像返工般去那邊做手工,書中插圖就是他們繡的。他們因手工賺到一些錢,也令自己在家中多些『牙力』,如為女兒爭取升學。」Choki說女工們在書中記的都是普通事,我們訪問家人時,也不一定非要問得深入,「跟同事傾偈、說生活的種種,這些都能側面了解到他們的工作環境與價值觀」。另外這本書還有一個巧思,「讓被訪者選一個可代表自己的角色或人物,有些會說自己是『頂樑柱』撐起頭家;有些會搞笑說自己像加菲貓」,這或可作為一個問題引到家人開金口講講心中的想像。
《鼠族》
「這本漫畫說的是二戰期間猶太人在集中營的經歷」,猶太人在書中化身為鼠。Sushan則點出當中敘事的特別之處,「在訪問時遇到的反應和困難都可以記低。作者將訪問父親的過程穿插在內容裏,如其中一節關於他想找媽媽的一本日記,爸爸卻說燒了,因為回憶太痛苦,作者驚訝說父親是『兇手』,怎可燒掉媽媽這份遺物」。在為家人講故事時,我們也可將自己放進去,豐富故事的層面,而各人的記憶有時互相比照亦有趣,「寫父母的經歷時,可能我們本身也有參與,zine入面可有從自己角度看同一件事的感受,如童年那種知少少但知唔晒的感覺,都很獨特」。
「即使寫到一頁,都是一個開始。」Sushan和Choki着重參加者踏出開口和落手的一步,「簡單、小小的成果,對第一次做家訪來說是可以handle的事。做出很小的一本紀錄,已很足夠感染其他人」。從工作切入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角度,不過他們認為家譜還可容納許多珍貴物事,又如家庭主婦的工藝也是值得重視的內容,如參加者Mary那天接下去說一個關於糉的故事:「爸爸包糉好叻,曾試過捉媽媽學包,但她覺得自己總弄得不美,不怎麼包。爸爸不在之後,有次我們問她,爸爸不是教過你嗎?為什麼不試着包一下?近年她年年都包,常問似唔似阿爸那種味。」圖文記下食譜、包法,裏頭的情節,已是這個家值得傳誦下去的一件事。
學學習 | 《工人二代之迷你家譜》工作坊
網上報名:bit.ly/hhzworkshop11
費用:全免
「學學習」項目網上教材:bit.ly/2Zg0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