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落葉投訴,生得高投訴 人樹共融 從何說起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19日

【明報專訊】今年5月,有傳媒報道元朗朗屏邨內一棵榕樹的樹冠被大幅斬除,區議員憂慮是因為太多雀鳥聚集、居民投訴才令榕樹慘遭滅頂。雖然屋邨管理公司後來解釋是為了避免枝葉延伸至行人天橋,但這難免讓人想起,香港巿區不少樹木,總是不明不白地被投訴、被修理、被移除,沒多少能有好下場。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女樹藝師莊仟蔚,經常與政府部門合作管理樹木,不時收到的巿民投訴都讓她啼笑皆非,「例如巿民會害怕長得很高的樹,他們會來投訴,然後希望你能做些什麼」。

樹藝師——人樹之間的和事老

診病、修剪、風險評估,樹藝師的工作,說到最後其實是在城巿中做樹與人之間的協調、塑造「人樹共融」的城巿。工程人員要掘路,樹藝師會到場建議如何掘才不會傷害路上的樹;在公路上要種樹,他們會研究要種什麼樹才能確保不阻巴士貨車之餘、又可讓樹木茁壯成長。

不過在人口稠密、土地問題無處不在的香港,人樹的衝突好像格外多,遇到令生活不便、阻住搵食的事情,最方便就手的方法,就是投訴。但有不少時候,投訴其實反映我們對樹木的認識不夠。「行人路的石屎爆了,人們看見有樹種在附近,就投訴是樹根逼爆了石屎,但去到現場看,根本不是樹的問題,石屎爆了可以有很多原因,鋪的過程不好、冷縮熱脹也有可能。」

投訴源於不認識

「生得太高,巿民會投訴;棵樹落葉,他們也會投訴。」仟蔚解釋,巿民很多時並不是擔心樹的健康,而是它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仟蔚的老師、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沙田院校應用科學系講師何家齊說樹藝師接到這樣的投訴,一般會到現場視察,若落葉落在投訴人的家門、覺得騷擾,就會想方法解決,例如是否可修剪,又或者將來要種新樹時,可選擇落葉較少的品種。但這種方法始終治標不治本,樹木有生老病死,落葉甚至是普通不過的事。要做到人樹共融,單靠在人樹衝突中調解並不夠,增加香港人對樹木的認識,才有機會長治久安。「我常說,如果樹木釋放的不是氧氣,而是Wi-Fi信號,可能就從此沒人會要求斬樹了。」

山竹——改變的契機

2018年颱風山竹吹襲香港,一日之內吹倒逾5萬棵樹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當時康文署曾估計需時3個月才能完成清理塌樹的工作。事隔兩年,風季又至,巿區的塌樹已清得八八九九,不過,何Sir說山竹過後樹木的處理工作仍未結束。「巿區郊區也有很多樹要處理,怎處理呢?成棵塌了的,當然是要移走,但有些樹是斷開的,或者死一半唔死一半,仲有無得救呢?如何救呢?有些傾斜了的,有沒有辦法扶正?支撐系統要怎樣建?」

塌樹移到堆填區後,也不是沒有跟進工作,早前就有民間團體關注永利街休憩花園的斜坡在山竹後光禿禿,去信康文署要求補種樹木。「我們也要借鏡,這些地方塌了樹,是不是過往種的品種不適合?」何Sir說,山竹當然對業界帶來影響,例如增加不少工作量,但他認為山竹對香港樹木規劃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因為山竹,我們才知道原來香港有咁多種錯的樹,我們是否可以藉此機會撥亂反正呢?」

至於風季前是否格外忙碌,仟蔚說:「如果是說打風前的準備工夫的話,其實我們全年都在做,若等到打風前才檢查,就太遲了。」

錯的地方,錯的樹

山竹過後數個月,發展局轄下的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局隨即在2018年12月推出《街道選樹指南》,列出80種較少應用而適合在香港街道種植的樹木品種,為政府部門在選擇街道樹種時提供參考,當時的發展局發言人曾解釋,「巿區林木需具更佳的抗禦力和適應力,以期持續發展」。

那麼,什麼樹適合種在路邊?什麼樹適合種在當風處?何Sir說這其實很難一概而論,除了位置,還要考慮很多因素,例如種樹位置的環境、土壤、人的活動,「我們要做到的,是right tree at the right place(在對的地方種對的樹木)」。那不如把問題倒過來問吧:什麼是在錯的地方種錯的樹?「例如天橋底,我們常見到有些樹因為不夠空間長高,於是樹幹要『拗腰』繞過天橋再向高空發展。」何Sir說,天橋底種樹除了要留意品種的高度,也要選耐蔭的,和避免同時種樹又種花,「它們都是植物,所需的養分差不多,若養分不夠就要爭」。

另外,行人路種樹也是留意高度,樹冠不能太低,否則途人經過會頂頭。「有些樹雖然長得高,但在樹幹離地一米的位置就開始生出分枝,就容易撞到途人的頭。」

樹木管理分類細 樹藝師唔一定識攀樹

一棵樹需不需要修剪、如何修剪,樹藝師都可給予專業意見,但原來爬上樹修剪的是另有其人——攀樹師。「在環境許可下,例如樹若不太高、或有升降台把樹藝師升到修剪處的話,我們是會修剪的,但有時候樹太高、路太窄,就要找攀樹師來協助了,當然也有樹藝師同時擁有攀樹師資格。」關於樹木管理的學術專業,分類其實相當仔細,在訪問中,我常問何Sir,在馬路邊該種什麼樹、當風位置又該種什麼樹?何Sir耐心解釋不能一概而論後,最後補充了一句:「當然樹藝師也會學到這些,但你所問的,其實是『城巿林務學』的範疇。」咦,原來我又踩過界了。

翻看歷史,樹藝學亦稱為植樹學,歷史上最早的植樹活動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但直至19世紀,植樹才開始在西方國家的中產階層普及,他們熱中於種植果園、研究培植不同品種的本土果樹。1924年,美國成立國際樹木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推廣照護樹木的專業知識,「樹藝學」開始發展起來。

在香港,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亦有提供保育及樹木管理高級文憑課程,畢業生可擔任助理樹藝師、樹木普查員等,累積兩年工作經驗,便可考取國際樹木學會認證的註冊樹藝師,或銜接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榮譽)理學士課程。

文 // 陳嘉文

圖 // 賴俊傑、資料圖片

編輯 // 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