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濕疹纏身 豈止皮膚病 臟腑響警號 補血養陰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20日

【明報專訊】濕疹是常見皮膚病,徵狀包括皮膚出紅疹、乾燥、痕癢、脫屑等,晚間病情加重。中醫認為,長者濕疹發病,既因體內臟腑失調,也因皮膚護理不當所致。需通過藥物、飲食、起居養生來調節臟腑機能,配合正確皮膚護理,多管齊下,才有效改善濕疹,保持皮膚健康。

濕疹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濕疹病程短,常由食物或環境變化誘發,皮膚出現紅疹、痕癢、滲液,抓破後可能會引起出血及感染。中醫認為急性濕疹多與風、熱、濕、毒等病邪有關,治療主張驅風、清熱、解毒、祛濕。至於慢性濕疹,病程長而反覆,無特別環境或食物誘因,特徵是皮膚乾燥、脫屑、晚間痕癢。發生在長者身上、病情反覆的多屬慢性濕疹,或慢性濕疹夾雜急性發作。中醫認為慢性濕疹的原因是體內臟腑失調,不是單純的皮膚病,治療需要通過調節臟腑機能,以改善皮膚狀態。

在長者身上引起慢性濕疹的臟腑失調,主要可分為兩類:

脾虛濕蘊:運化欠佳 濕邪停聚

由於脾胃運化能力欠佳,形成「內濕」。濕邪既妨礙氣血運行,而且當濕邪停聚,鬱久化熱,皮膚便會出現紅疹。這類慢性濕疹的常見病徵,為皮膚出現淡紅至鮮紅丘疹,有熱感,痕癢,抓破後傷口容易滲液,令患處常有黏黏的感覺。其他徵狀包括食慾不振、胃氣脹、消化不良、大便偏黏或容易腹瀉,舌診可見舌體腫脹,舌苔白膩或白潤,看上去舌面很濕潤,甚至伸舌時有唾涎從舌上滴下,反映水濕很多。

陰虛內熱:虛火上炎 皮膚極乾

由於津液、精血虧虛,陰衰則陽亢,表現為虛火上炎失調,也會引起「陰虛動風」、「血虛生風」的反應。常見病徵是皮膚極度乾燥,感覺皮膚表面毫無潤澤,因而出現劇烈痕癢、皮屑脫落。病情在夜晚加重,可嚴重至影響睡眠,繼而加劇陰虛內熱失調而形成惡性循環。其他徵狀包括口乾舌燥、容易喉嚨痛、身體烘熱或潮熱、暴躁易怒、難入睡、多夢、小便黃。舌診可見舌體薄瘦,舌面乾燥,舌苔乾燥或分佈不平均,出現裂紋,或像「地圖舌」的剝苔,到陰津枯竭時甚至見到舌面光滑無苔,中醫稱為「鏡面舌」。

補血養陰需耐心

隨年齡增加,陰津精血逐漸減少,《黃帝內經》提及:「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這種津液、精血逐漸虧虛的變化,受體質影響而表現在皮膚上,可令長者出現反覆發作、非常難纏的慢性濕疹。

長者要對付慢性濕疹,除要健脾祛濕改善脾胃功能,也要滋陰養血,潤澤身體和皮膚,中醫稱為「養血潤膚」。常用於補血、滋陰、改善皮膚乾燥的藥物及方劑,包括熟地黃(臨牀常以生地、熟地同用)、白芍、當歸、大棗、何首烏、四物湯等。由於中醫認為陰血「難成而易虧」,故補血養陰的療程一定比補氣溫陽來得長,患者需要耐心治療。此外,中醫所指的陰、津、精、血皆是無形抽象概念,不完全是指血液、體液,而且陰血不能透過直接進食、飲水獲得,需要由身體吸收精微(由飲食經脾胃轉化)後自行生成,故有些人以為多吃蔬果、多飲水便可滋陰填精,其實是個迷思。

日常養生方面,進食辛辣、炒爆、煎炸等刺激食物,憤怒惹激或熬夜晚睡,都會耗傷陰血,應當避免。如果長者因為失眠、痛症、夜尿、情緒不穩等原因導致睡眠質素欠佳,應尋求積極醫治。情志亦會影響濕疹的病情,如果因為濕疹徵狀而引起煩躁、憂鬱等,緊記切勿諱疾忌醫,應該積極把濕疹妥善治理,需要時配合輔導改善精神情緒。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