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長者先鋒 劃分「三老」 發揮最大潛能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17日

【明報專訊】18年前退休,葉鵬威誤打誤撞來到老人中心,當時他才55歲,「未夠秤」做會員,分不到蛇齋餅糉,竟然還天天去,不為「着數」只有「付出」,在中心開班「授徒」。當年中心只有一部電腦,他偏偏要開電腦班,招來一班老友記上課,熱心程度令人誤以為他是受薪的社工。

今年73歲,葉鵬威仍然在老人中心領軍,回到家中還負責看顧兩名九旬至親,又幫忙湊孫。多工作業,他面面俱圓。難怪他為自己自豪:「我是新一代長者的先鋒!」

73歲葉鵬威 多工作業終身學習

鑽入天水圍鄉郊一條小路,看見「葉園」小木牌,拐進去,便見葉鵬威揚揚手,笑着迎客。大宅名副其實滿園是「葉」,綠野青葱,花果叢生,他和九旬媽媽、叔叔等一家人,自60多年前扎根這兒,葉鵬威的童年、青年、中年,再到老年,都在這片偌大庭園度過。

住在這兒享受退休生活,難免令人聯想到:睡到日上三竿,剪剪草、種種花,優哉游哉又一天。但葉鵬威自18年前退休,就一直往外跑,「我沒什麼退休計劃,只知道要退而不休,終身學習」。不甘於在家懶懶閒,就去做義工、培訓長者,現在回看,他語帶自豪:「那個年代,我是新一代長者的先鋒。」

教長者電腦 考牌帶團賞樹看文物

葉鵬威在漁護署做到55歲退休後,好奇之下,參加了住所附近老人中心搞的退休講座。沒想到,中心內的場面令他咋舌,不少老人習慣攤大手板,予取予求,叫他們幫手做事,總是萬分推搪,「中心內老友記真的好頹,是環境令他們頹。就像社會人士看長者『睇唔上眼、無用』」。他想改變這種風氣,「無理由人人坐在這兒,呆呆哣哣」。

當年尚未「登六」的葉鵬威,「未夠秤」做會員,卻雄心壯志,想「做些事讓大家開心」。起初他沒有遠大計劃,只是想做就做。想帶長者出外看看世界,於是他考了導賞牌,帶長者賞樹、看文物,又在只有一部電腦的長者中心開電腦班,「後來申請基金多了一部」。其實他並非什麼IT達人,自己邊學邊教,不許自己和老人被日月淘汰。

嘆社工保守 「老」不是鐵板一塊

年輕時從事過管理工作的他,漸漸看通了幾個問題成因。第一、社工太保守,不夠放手讓長者發揮所長,「如果是長者能做的事情,像開班、帶組,就應放手給他們做,社工應主力做專業的工務和輔導」。但如何吸引才剛退下職場的長者,像他自己般半途出家做義工?於是葉鵬威又想主意,利用教班來維繫義工,「大家參加各興趣班的出發點都是想學習,不是做義工;但只要吸引他們入了圈,就可嘗試安排義務工作,邊學邊做。一旦嘗試過,他們就會爭着做」。許多他教過的電腦基礎班學生,後來都成了導師,教其他長者剪片、砌機,青出於藍。

其二、他最怕社工將所有長者劃一看待,當每個長者都「懵盛盛」;醒目、能幹的長者自然感到沒趣,留不下來。葉鵬威強調,「老」不是鐵板一塊,青老、中老、老老,各有特長:「最簡單的賣旗、量血壓、點名,交給老老做便可以。中老、青老做這些?太浪費了,應該做策劃和組織的事情。」他希望改變長者只索求、不付出的心態;同時改變社會人士對長者的看法,長者能夠表現自己,自然會獲得更多社會資源分配。

老年人力資源 待開拓寶藏

嘉賓主持馬傑偉補充,長者自認為「沒用」,和社會人士視長者為負累,兩種概念互相強化;葉鵬威所做的,正是證明只要有人推動,長者的潛力不可小覷。

葉強調,中老和青老的角色尤其重要,前者是「發功」主力,後者則是接捧人。現在葉鵬威已由青老變為中老,看到新一代的青老,他心感欣慰:「幸好新一代青老和以前的差好遠。」青老知識水平較高,經濟條件更優越,應更有能力在退休後貢獻社會。如果社會更鼓勵長者發揮所長,長者能找到適合落腳的義工服務,「老年」的人力資源,是一片待開拓的寶藏。

文:宋霖鈴

編輯/林曉慧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