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自由與民主 童書如何說?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06日

【明報專訊】教育局的通識科教材專業諮詢計劃下,有出版社把「本土」改為「本地」,又刪除寫上普選訴求的連儂牆相片。來自6間出版社的8套高中通識書,更將書中原有「三權分立」內容刪去或更改。教育局長楊潤雄日前回應稱香港回歸前後也沒有三權分立,修訂非政治審查,樂見現在的教科書有更精準的內容。如何書寫當下,影響我們怎樣理解歷史。民主與自由是什麼?當教科書上有了不一樣的表述,更小的學童,甚至還未上學的小朋友又在童書裏領略到什麼?

教子女民主 順應生活不迴避

一套三冊的「明日之書」最近獲許多香港爸媽網上查問價錢,系列包括《什麼是民主》、《這就是獨裁》和《關於社會階級》三本,於一九七○年代的西班牙首次出版。當年的西班牙經歷了長達四十年的獨裁政權,隨着佛朗哥離世,國家開展翻天覆地的變革,搭着開往自由的列車往明日邁進。近年重新繪製插圖再版,「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迫切需要讓孩子了解什麼是民主,社會階級,獨裁」──博客來的書籍簡介中這樣寫。

Bonnie吳凱霖也是其中一位把整套書買回家的媽媽。與女兒一起看完後,她更在自己的專頁「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上置頂推薦。「我又不是說特地要買一套講民主講自由的書……」她強調一直都讓女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書,也會留意哪些作者的書女兒讀過後喜歡會再買,例如霸王龍講愛的系列,而「明日之書」是她在逛書局時偶然的收穫,出於對童書如何講民主的好奇買下來。共讀的書,也是由女兒往書櫃上挑。

「公民意識這回事,不應該說『今日我們要上公民意識課』,然後拿本書出來,抱着這樣的心態,就算她們肯讀,都唔work的。因為小朋友好敏感,知道我們準備講個大道理,基本上講了一半會走的,覺得阿媽今日不是想跟我有親子時間。」她解釋,講解民主此等看似對小孩子深奧的概念,是順應生活經驗,不去迴避。她在視訊鏡頭前拿出一對蔡英文和韓國瑜的毛公仔。除了是兒童與家庭教育文學碩士,Bonnie的另一身分是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的太太,說起丈夫到台灣看大選後回家與女兒的對話,「小朋友問他去台灣做什麼,他當時回答說去看選舉,她們當然就問什麼是選舉。我覺得是幾好的教學,他拿起對公仔:『BB呢度有呢個公仔,又有呢個,你哋鍾意邊個?』可能因為呢個(韓)光頭,她們揀了呢個(蔡)。爸爸就說,『你們兩個都揀她,那她在這次選舉裏就贏了』用這個方法解釋了什麼是選舉」。Bonnie認為民主教育只是順應自然。這套「明日之書」,她覺得最重要的題旨是讓人更警覺,知道人與人之間原來存在差別,有階級上的社會矛盾,但已經存在的現况不必然是對的。

《什麼是民主》有得揀好緊要

Bonnie媽媽在鏡頭前為我首先介紹《什麼是民主》,翻開第一頁,「民主是消遣娛樂,是所有人都可以玩的遊戲」。展示的是一塊後有高山的草地上,熱氣球載人騰飛,有人在空中踏單車、表演雜技的場景──Bonnie提醒說,這本書不是幼兒畫風,也不是透過有趣的故事闡釋概念,所以跟她分別五歲半和三歲半的女兒一起讀時,需要在講解方式上調整。由於從未聽過這樣的事,兩個女兒都十分專注。書裏簡明解釋民主的概念,Bonnie認為都是點到即止,但相當全面,例如提到:

民主的原則:

「和所有的遊戲一樣,民主這種遊戲,也有一些規則。參與的人就要遵守。因為民主的遊戲是大家一起完成的,所以在完成之後,大家要同意眾人的決定。」

Bonnie平常與女兒下的飛行棋,成為了信手拈來的例子,「我問,我們玩飛行棋時有什麼規矩啊?因為她們還小,我有時不會跟她們玩晒四隻棋,我會問,如果我們講好今次玩兩粒棋,兩粒棋最先入晒機場的人就會贏,咁可不可以最後妹妹最先入機場,但唔贏得?」女兒搖頭,她就解釋,「大家玩的時候都要遵守、同意個決定喎!」

點解有政黨?

「為了這個遊戲,會舉辦一些選舉,想法一致或相似的人會組成一個團體,想法不一樣的人都會組織一起。」

Bonnie演繹時重提丈夫從台灣帶回來的一對毛公仔,解釋想法相似的人就會一組,像女兒上學時都要分組一樣,她們好奇問,若不同意是不是可以有第三組?書中也談及政黨間的差異──有些政黨認為最緊要是人人有工作、人人的生活條件相同,有些政黨則比較着重國家發展富強,而每個人都可以投票給他們最認同的政黨。

民主的更替:

「每隔幾年,人們可以透過選舉選出他們比較喜歡的政黨」、「大家都要參與投票,有些國家是18歲,有些是21歲。」

Bonnie會跟女兒講到香港18歲就可以投票,說她們即使未可以投票,有些事現在都可以讓她們選擇。書中沒深挖比例代表制、多數決等不同形式,Bonnie反而很欣賞作者如何層層推進,「點解有得揀係緊要,點解知道自己揀什麼係緊要,所以書裏也提到資訊的重要,之後還講到我們要監察政府」。她揭開那一頁,一個穿西服的男士站在天秤前,旁邊有多對眼睛向他盯看,他的前方也有鏡頭與記者。「講第四權的監督,小朋友一直長大,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內容講下去。」

《這就是獨裁》獨裁下生活好慘

《這就是獨裁》是較有故事性的一本,書中圍繞一個獨裁者主角描述──「獨裁者,幾乎每天都很早起牀,但脾氣很壞。然後開始怒罵第一個他看到的人」、「大家都服從他,因為大家都怕他。那些不服從他、也不怕他的人,就會被懲罰」,延伸到獨裁體制:「所有的獨裁體制都不准人思考。只能思考獨裁者認為可以思考的事情。那些思想不同的人是不行的,而且會遭受虐待。那些不光是想,而且還說出來的人,下場更慘。」

書中的獨裁者表現高高在上的姿態,Bonnie女兒曾經問,獨裁者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也會問為什麼人們會不喜歡他。Bonnie認為書的好處是描述中性,例如說獨裁者就是法律,沒有挑起仇恨情緒,但會告訴讀者獨裁下的生活好慘,只有獨裁者被趕走或者死掉,獨裁歷史結束後,才可能有自由。女兒看書時也有問,香港有沒有獨裁者,Bonnie就扣連上一本書解釋香港的狀况,「我們一直想有多點民主,但如果愈來愈少民主,那個地方就會變得愈來愈獨裁了」。她感到女兒意識到在任何狀况下,只聽一個人獨言,都是不好的事,而自由就是有權利做想做的事。

《關於社會階級》家人關係比階級重要

「所有人都生而平等。但是,有些事情卻讓他們不平等:力氣、權力、財富,以及文化。」《關於社會階級》開宗明義點出階級之別。書中描述上層階級享有怎樣的資源──他們睡在軟牀上,有自己的司機,可以到其他地方讀書,也形容他們的取態保守:「他們想要繼續成為少數人,才能一而再的享受這一切。」畫面是幾個人在半空分吃披薩,仔細一看,他們坐着的是躬身瑟縮的人。Bonnie特別留意到書中對勞工階層的描述,覺得說得很好:「說他們不是比較低下,也不是他們比較笨拙,只是因為他們賺錢比較少」。作者再補上一筆,「他們看起來是最脆弱,但他們知道如果團結一致就可以成為強而有力的人」。Bonnie留給女兒的問題是,「有些職業,他們做了好多但得到的好少,這樣對他們來說是不是公平呢?」

Bonnie笑說,曾經問女兒,覺得自己是什麼階層,女兒說:「是媽咪的階層」。她想起書首的一幅圖畫,上圖是一個睡在有老虎皮地氈上帷幕軟牀的小寶寶,下圖是緊抱地睡在同一張牀上的一家四口,Bonnie的女兒看見後都嚷着想跟媽媽一起睡,她便順着解釋:「所以了解一個階級,只憑張牀可能覺得幾好,但實際上問自己,有錢不是最緊要的,跟家人之間如何有bonding比你什麼階級緊要,所以這張圖都在反映某程度的現實」。

回到根本 先學做好人

「老實說,小學生都不容易啃啊!」綠腳丫親子讀書會創辦人柯佳列(Kenny)也讀過「明日之書」。向小朋友介紹民主概念,他卻傾向回到最根本,「我會看得再遠一點,沒有民智的民主都好危險,所以我們倒不如返到點去做一個好人先」。真、善、美的教育,也就是民主教育,「小朋友懂得去尊重人時,就懂得思考不同意見,要如何尊重多元,這全是民主的內涵」。跟小朋友讀故事,他有一個緊守的原則,當下時勢更常自我提醒,「就是不要將小朋友放在很無力的處境下,我們希望小朋友健康成長,對未來有期盼,對真、善、美有追求。我相信這樣,他們就會帶動世界向好」。他有以下兩本童書推介:

推介:《和平是什麼?》日常實踐互相尊重

剛獲得本年《香港書獎》的《和平是什麼?》是日本婆婆濱田桂子九年前的作品。她留意到坊間的童書但凡涉及和平題材,都會以成人世界的戰爭解說,她卻希望嘗試以小朋友的角度寫出他們心中的和平。Kenny認為講民主的童書亦時常犯同樣的錯誤,「有個壞人,無了就更好了。但現實是小朋友看到新聞,那些壞人又存在。我們不迴避這個議題,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塑造敵人恐嚇他們呢?」

隔着電話,Kenny對我朗讀,書的開首以大人角度講什麼是和平:「和平就是不打仗,不丟炸彈,不摧毀房屋和城鎮」。然後一轉,改用小朋友的角度形容──小朋友的和平是怎樣呢?「誰都想和喜歡的人可以常常在一起」。他邊讀邊形容插畫,「畫面是媽媽與兒子緊緊相擁。肚子餓了,誰都有飯可以吃。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一起圍住一碟炒麵吃。和朋友們有書可以讀,可以安心地上學」。他說,跟小朋友講故事講道理,他們在生活中可以實踐,才能更理解,「小朋友讀得懂的字,不代表會明白連起來的句子。他們的閱讀也是文字以外的生活經驗,所以與小朋友共讀,重要的是與生活的連結」。他認為書裏描述和平正好可以在小朋友的日常中實踐:「可以在大家面前,唱自己喜歡的歌。不贊同的事,就算一個人也可以說『不』。做了錯事就說『對不起』。」民主的重點之一就是互相尊重,民主是不會互相打倒,而此書描述的和平就是,信什麼神,信不信神,都不會受到責備,也可以盡情地遊戲、安心地入睡。Kenny溫柔念着結尾:「和平就是我可以來到這個世界上,真好。你可以來到這個世界上,真好,這樣你和我就可以成為朋友。」Kenny說,和平與民主最終是什麼,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推介:《書之樹》播下尊重民主種子

Kenny推介的另一本書《書之樹》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亞羅是個喜歡看書的小男孩。一天,在樹上讀書時,他不小心把書丟下,砸到經過的市長,市長認為書實在太危險,覺得書像種子會讓想法發芽、萌生疑問,更說「你需要知道的事,不需要看書,問我就可以」。市長於是把全鎮的書沒收撕毀。最後一頁完整的書頁在風中飄盪,亞羅追不到,只見它最後掉進濕潤的泥土裏,一個字一個字被吞沒。小鎮上,學校老師再沒有東西可以朗讀,講故事變成了打瞌睡的時間,餐廳沒有了食譜,只供應麥皮粥,戲院的演員沒有劇本可以讀,圖書館架上空蕩蕩一片。

故事的轉折出現在亞羅開始寫起故事來,書頁消失的泥土竟冒出樹苗,一片片的葉子請求亞羅多講一些故事。亞羅於是把自己寫的故事逐篇讀給樹苗聽,樹愈長愈高,冒出一頁頁紙花苞,綻放着一本本書,愈來愈多人爬上去讀書。結局是,當市長發現時,禁也禁不住了。一本熟透的書掉了下來,市長問,這本書是誰種的?亞羅回答,是你種的,你將書撕破時就種下了想法。Kenny認為《書之樹》講到民主如何影響人的生活,包括可以看什麼戲、吃什麼,更重要的是可以帶給小朋友希望,「歷史上都有這樣的時間,我們的經歷不是獨特的。就算被禁,不要緊的,我們堅持,我們做好當下」。充滿童趣的故事可以讓小朋友深深記住情節,尊重民主的種子便藏在心裏。

文 // 潘曉彤

圖 // 出版社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