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成像邊量體溫邊拍照 人臉偵測快速探熱 防走漏眼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08日

【明報專訊】不少商場、超市、商業大廈的入口位置,最近都以三腳架安裝了熱成像溫度探測儀。只要有人在儀器前經過,系統瞬間便能探測體溫,部分更具備人臉偵測(face detection)功能,電腦自動偵測臉部來量度額頭溫度,有助及早發現潛在患者,預防病毒傳播。熱成像溫度探測儀能同時間快速檢測多人體溫,到底其原理為何?與此同時,具人臉偵測功能的探測儀,或涉及收集個人資料,潛藏私隱外泄風險。

熱成像溫度探測儀不像紅外線探槍般,檢測員毋須與訪客近距離接觸,減少受感染風險,而且可以同一時間探測多人體溫,提升檢測效率。到底何謂熱成像?

熱成像呈特定顏色 反映體溫

熱成像(thermal image)其實是一種基於紅外線(infrared)的影像技術,呈現特定顏色來反映溫度。紅外線跟可見光一樣,屬於一種電磁波,波長介乎750納米至1毫米之間,人眼不可見。雖然肉眼無法看見,但人體與其他生物及物件,時刻也會放射出不同強度的紅外線。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黃君義表示:「從物理角度而言,任何物體溫度只要在絕對零度(零下273.15℃)以上,表面就會放射出紅外線。溫度愈高,放射出的紅外線波長愈短;溫度愈低,波長則愈長。波長從短至長分為:近紅外線、短波紅外線、中波紅外線、長波紅外線及遠紅外線等5類,人體體溫發出的紅外線主要屬於長波紅外線(long wave infrared)。」

吸收紅外線 轉化電流計算溫度

熱成像溫度探測儀的運作原理跟一般數碼相機相似,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中,每一像素接收可見光波長,並把光線能量轉化成電流,相機再通過電流量來計算出三原色(紅、綠、藍)的光暗。黃君義說:「熱成像溫度探測儀的『輻射熱計』(bolometer)類似相機的感光元件,它吸收物體發出的紅外線後轉化成電流,電腦通過電流量計算出溫度,再以預設顏色(稱為偽彩色pseudo-color)呈現,成為一幅『熱成像』。」由於代表溫度的顏色可由生產商決定,因此不同品牌探測儀在同一溫度下,或會呈現不同顏色。

熱成像溫度探測儀類別

市面上常見的熱成像探測儀主要分為2類:

1. 單鏡頭

只有熱成像鏡頭,沒人臉偵測功能,如畫面出現發熱電器,或有人拿着熱飲或熱食則會產生誤判,需要檢測員專心留意畫面。

2. 雙鏡頭或多鏡頭

除了一般正常拍攝鏡頭,還有一個或以上的熱成像鏡頭,增加可視角度。系統具AI人臉偵測功能,當偵測到人臉額頭溫度異常,可立即發出警報及截圖存檔。原理是系統同一時間拍攝一般相片及熱成像相片,經電腦辨識,偵測畫面中人臉額頭位置,再配合熱成像畫面及溫度數據,電腦便得知畫面上的人的體溫,並在相關位置標示出來。

須拍攝人臉 存私隱外泄風險

具人臉偵測的熱成像溫度探測儀,好處是不會「走漏眼」,亦不會因畫面出現高溫食物而「誤判」。不過,由於必須拍攝人臉照片,而相片可隱藏不在電腦顯示出來,令很多市民在不知情下被拍攝相片。如儀器擁有者不當處理這些人臉相片,增私隱外泄風險。

由於具人臉識別功能的探測儀,或涉及收集個人資料,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在官網指出,於疫情大流行期間,社區公共衛生及安全是政府及普羅大眾的首要關注點,但這不代表資料使用者可因應疫情而肆意收集個人資料。收集及處理到訪者個人資料,應只限於與公共衛生相關之事宜。與此同時,處所營運者應致力提高透明度,清晰解釋如何使用和保障個人資料。除非得到相關人士同意,或《私隱條例》下豁免適用,否則處所營運者不得將收集而來的個人資料披露,或作其他用途。

■專家意見

黃君義(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

文:李佩雯

統籌:蔡永中

編輯:林曉慧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