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殘疾人士 抗疫指南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13日

【明報專訊】轉眼間,我們已經戴了9個月口罩,多少適應了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的新日常。現在可以稍微放鬆肩膀的時候,記得不忘抬頭環顧四周,關心身邊一些脆弱社群的需要。因為,他們正努力克服轉變,一些一般人沒有想過會面臨的挑戰,如視障人士如何分辨口罩前後、聾人看不見對方口型如何有效溝通,乃至傷殘人士每日花多少時間和氣力去清潔輪椅。

今次無定向學堂,除了想向個別有需要人士和照顧者提供抗疫小貼士,亦希望讓大家認識到他們面對的困難,在日後哪怕只是向視障鄰居多說一句:「這款口罩的橡筋位在外面㗎」,已是大幫忙。

視障人士的難處

買一次口罩 練習多個月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校友楊恩華說,疫情爆發後的感受都與口罩有關,由撲口罩到戴口罩都充滿挑戰。他記得,年初從新聞知悉疫情爆發,人們開始搶口罩,他亦馬上到藥房尋找但無果,最後要透過不同盲人機構幫助才覓得口罩。「有些有心商家都指定留一些口罩給殘疾人士去買,但他們提供的地點不多,我們視障人士不熟那裏就好難去買。」

心光老師黎健賢解釋,如果是全失明人士,要到訪一些陌生地方並不容易,需要經過以月計的定向行走(Orientation and Mobility,簡稱O&M)訓練課程,由老師慢慢教導他們到指定地方購物,「就算完成訓練,都不知道那裏還有沒有貨(口罩)」。

戴口罩又是另一困難,約有一成視力的恩華說,戴了口罩多月,至今仍然是很大問題。「有些口罩外層有顏色較易分辨,但有些內外一樣顏色的,不透過摸口罩是很難分前後。」恩華說,由於口罩有不同款式,因此每換一個新款口罩,都要重新適應。

1.清潔雙手

2. 分上下:摸鐵線位置,有鐵線是口罩上方

3. 分前後:摸風琴位置,口罩外面一定是風琴向下/或摸橡筋位置,大部分耳繩黏貼位置都在口罩的內面*

* 不同品牌的口罩耳繩位置有別

小貼士:盡量買同一款口罩,每次換新款口罩,宜先知道耳繩黏貼在內層還是外層,會較摸風琴位置方便

建議:口罩製造商在口罩外層鐵線中間位置加一個凸點

邀來心光學校點字製作部職員張恩育幫忙示範,他駕輕就熟地先從口袋拿出包裝紙巾,包好用過的口罩,再使用酒精潔手液搓手。

手杖亦要勤清潔。

摸不到凸字--恩華說疫情之下,電梯按鈕多了一層膠膜,阻礙摸凸字,因此需等到有其他乘客才搭升降機。

注重手部清潔--黎老師說公眾人士或存在誤解,其實視障人士因日常需要多用手感受物件,他們的個人衛生自理能力一直都很好,甚至比一般人更留意手部清潔。

聾人/弱聽人士的難處

戴口罩 看不到口型

疫情最影響聾人的地方,主要是接收資訊和溝通。語橋社資聾人老師張珮賢解釋,疫情下,聾人如需看醫生,因雙方都戴口罩,看不到口型,時常出現溝通上的誤會。她舉例,同樣是將尾指放在嘴唇下方的手語,但配搭露齒笑代表「弟弟」,嘟嘴代表「妹妹」,意思大不同!

張珮賢慨嘆香港社區支援聾人方面非常落後,尤其是政府宣布確診消息或新政策,TVB都沒有手語翻譯,聾人只能等待香港電台或政府網頁更新手語翻譯消息。「電視不斷重播畫面和片段,但卻沒有手語翻譯,聾人好迷惘,不知道是不是口罩賣光了,要去哪裏買。亦分不清資訊,不知道要如何幫自己和保護自己。」

疫情下聾人溝通

1.不要除下口罩

保護自己和他人,聾人都避免除下口罩溝通,主要以手語交流。

2.善用電話語音輸入作輔助。

尤其去銀行、購物或看醫生時,溝通牽涉較多資訊,用紙筆書寫或會遺漏資料,因此聾人會將電話遞給銀行職員或健聽人士用語音輸入,以得到完整資料。

3.戴透明口罩

疫情之初,成功訂到數盒美國出產的聾人專用透明口罩,但現時已無法再訂,香港亦找不到。現只在需要手語傳譯的場合,才供手語傳譯同事使用,讓別人看清表情和口型。

小貼士:記得助聽器都要用酒精消毒濕紙巾清潔。

傷殘人士的難處

清潔輪椅 繁複耗時

為免將病毒帶回家,我們現在都學會,回家後第一時間在門口消毒衣物和鞋,妥善棄置口罩與清潔全身才入屋。但對於用輪椅代步的傷殘人士和老人家來說,輪椅就像身體的一部分,但輪椅的清潔工序繁複又耗時。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活動幹事曾耀傑說,每次完整清潔一次輪椅至少半小時,尤其車輪清潔最費勁。

清潔輪椅步驟

1.清潔骨架及配件

用除塵掃或吸塵機清理輪椅灰塵和頭髮,再用濕布抹骨架油漆位。

2.清洗座墊和背墊

用1:99漂白水濕布抹座墊和背墊,放在通風處吹乾,別放進洗衣機避免破壞材質。

3.檢查扶手墊破損

如有破損應立即維修更換,否則容易藏污和滋生細菌。

4.清理軸心和注意軚紋

注意軸心卡住頭髮,亦要檢查軚紋有沒有破損。

建議:門口準備一張地氈,噴上1:49比例稀釋家用漂白水,徹底清潔每個車輪,並每天更換地氈。

小貼士:

1. 小心生鏽,疫情下清潔次數增加了,亦應使用具殺病毒成分、腐蝕性較低的清潔劑。

2. 避免直接噴灑液體到電動輪椅電子零件上

3. 適量使用潤滑劑,避免因使用過多而沾染灰塵。

引入共融災難管理概念

保障殘疾人士有備脫險

路向項目主任李日說,有輪椅人士向他們反映,外出買口罩時較困難,甚至有傷殘人士被藥房老闆趕走,說他阻住做生意。「傷殘人士的選擇其實較一般人少,希望大家可以將心彼己,留一些選擇給沒那麼多選擇的人,例如是否真的有需要買這麼多口罩?是否需要炒高物資價錢?買的時候可多想一步。」他亦鼓勵大家留意社區附近的傷殘人士的生活情况,是否需要替他們買物資。

上月,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連同以上3個機構拍攝了3條「殘疾人士抗疫指南 」影片,希望大眾多點了解殘疾人士在疫情下的需要。教研中心總監羅信堂說希望香港能發展出共融災難管理方式,即在發生災害時,除了公眾要掌握防災知識,亦會特別照顧脆弱社群。「應該無人會反對今次疫情是一個災。」羅信堂強調要由政府牽頭制訂全港防災制度,亦要組織社區應變網絡,「不同社區有其獨特性,例如大澳經常水浸,不同持分者各有分工,可能士多老闆最靠近河,會最快發現水浸,他會走去通知其他居民」。在制訂防災應變方案時亦應考慮區內脆弱社群如獨居老人、殘障人士等,因為只有住在該區的人最明白他們住在哪裏、哪個位置出入特別困難。

助理總監吳惠玲補充,日本在2011年發生3‧11大地震之後,修訂了共融災難管理方式,「香港人喜歡到日本旅行,而外國人在日本已經是弱勢社群,因為聽不明日文,有事發生時較日本人不利。因此,他們針對弱勢社群,設立外國人corner,在那個角落會有說不同語言的工作人員,告知你現在的情况、將會接受什麼援助、如何被跟進等」。

吳惠玲說共融災難管理在全球來說仍算是新概念,聯合國在2015 年於日本仙台市大會上通過《2015-2030 年仙台減少災害風險框架》,說明未來15年各國要如何更有效地應對災害,如何保護市民,最新特別提到保護脆弱群體的方法,「大原則是他們(脆弱群體)除了有這個(防災)權利,亦有能力去保護到自己,只要有知識和做好裝備」。

猶記得,楊恩華說其實視障人士只要有了口罩等工具,自己就足以抵抗到災難,但亦希望大家在口罩設計上多點友善,亦可頻密些清潔消毒電梯按鈕,以代替那一層膠。

文//彭麗芳

圖 // 彭麗芳、受訪者提供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