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千篇一律「大眼睛」 埋沒創作力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15日

【明報專訊】今年因為疫情,Henry沒和學生出國參加繪畫寫生比賽,他和太太李翠芬亦沒有出席國外的繪畫展評判。他說當國際繪畫比賽評審,最欣賞外國培育和珍惜小畫家的風度,主辦機構甚至會為沒有名氣但畫得好的小畫家舉辦畫展。

「自2011年我們畫室獲布拉格利迪策國際繪畫展的『Prize of Panel Judges 』的學院獎後,之後我和太太更獲邀擔任這項比賽的評判,已出席了8年;這對我影響很深,每年能與20多國的視藝教育工作者一起當評判,一起4日3夜共同在藝術館度過,檢視近百地區近3萬個作品,一人一票(不能評審自己國家的作品),選出喜愛的作品。」他說評審時也不是風平浪靜,有時會爭拗,有時會落淚,因為自己喜愛的作品未被認同。

他說最難忘是有次在討論會後,大家見二人是唯一來自亞洲的評判,便問為何香港很多畫室寄來的作品,人的眼睛都千篇一律是marble eyes(漫畫小甜甜的大閃眼睛)?這當然是因為香港孩子深受日本漫畫影響,而家長也以「畫得似」為畫畫標準。這些評審結語可能對香港父母頗具啟發:一模一樣的marble eyes,並不會啓發到孩子的觀察力和創作力。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