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順呼吸 帶動身體 李暉教養生功 內在和順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24日

【明報專訊】隨着健身中心等運動場所重開,市民做運動有更多選擇。除瑜伽、普拉提和HIIT等外國傳來的運動,練習中國的太極拳也有養生、強身健體功效,而且老幼咸宜。通曉太極、長拳及各種養生功法的香港前武術代表李暉表示,太極拳不單是競賽套路項目,行雲流水、瀟灑萬分的動作亦具養生功效。

李暉自1997年起,跟隨張廣德等內地武術名師學習導引養生功。她表示太極拳雖可用作技擊,但「好功夫」的定義不一定是「打得」,如練習者以強身健體、養生為目的,其定義便是精準地掌握動作,令全身裏外得到充分運動。

太極拳的訓練內容是「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肌肉、筋腱和心肺等內臟功能同樣重要。一般年輕練習者會過分注重動作的美觀,忽略行拳時身體內在和順的感覺。李暉自言隨着年長而體力下降後,更注重利用身體的內在力量去協調肌肉和關節,例如利用暢順的呼吸節奏,帶動身體完成每個動作。這樣練習不但更有助輕鬆發揮,亦對身體有益處。

出汗但不氣喘

內功深厚的武術家,會清晰了解動作的內在原理,不用過度花費氣力,練拳後身體會出汗但不會氣喘。李暉提醒初學者練拳時千萬不要閉氣,而長時間練習至上氣不接下氣,亦會令身體勞損。她憶述當年做運動員時,曾因過度練習而虛耗體力,令身體變得虛弱、容易感冒;退役後掌握養生之道,身體較年輕時更壯健。她補充,無論是太極拳或養生功,均講究身體的內在感覺。除了善用呼吸外,身體各部分的活動次序亦十分重要。

雙腿發力助血氣運行

李暉以太極拳的基本動作「起式」為例。外觀上,起式是站好後把雙手提起來,很多初學者片面地理解為「純粹把雙手提升至胸口」,其實過程中整個身體也要參與。首先,身體要站立筆直,頭頂至腳板要成一垂直線;提手時要雙腿輕輕蹬地,產生一股反作用力,經由上半身、肩膀傳送至手臂,令手臂順勢被提起。她解釋這種「力從地起」的運作,可讓身體各部分參與運動和舒展,有助血氣運行至全身。另外,借助雙腿蹬地發力亦可避免單靠手臂肌肉力量,以減少勞損和痠痛。她提醒,練拳時速度要緩慢、精細,逐步感覺全身關節都在參與,才可達至養生目的。

「適」力以赴 細味過程

太極拳門類甚多,有人說陳式較剛猛、吳式較陰柔,應該如何選擇?李暉說在歷史中,發展出陳、楊、武、吳、孫、趙堡等家派。香港流行吳家太極,原因之一是吳家的家族傳人在本港生活。李暉認為選哪一家派來學習也是隨緣,視乎有機會接觸哪家的師傅。例如屋企附近的社區中心有導師教授楊式,若時間適合的話便可嘗試學習。另外,亦可留意自己的個性和身體狀態。陳式較注重發勁,適合較外向、喜愛展現力量的人;吳式動作精細緊湊、發力動作隱藏,可能較適合內向的人。

李暉亦提醒長者要「適」力以赴,避免馬步蹲得太低或太多跳躍動作,令雙腿承受太大壓力。不要心急在短時間內求大進步,細味過程才可享受其中;慢慢查考自己動作的錯誤與不足,逐步調整也是一種趣味。她說練套路要循序漸進,一式緊接一式;如果太心急,每式「趕收工」草草了事,都會削減運動效能。

■李暉

19歲開始習武,曾獲殊榮包括:2001年大阪東亞運動會太極拳金牌;2002年釜山亞運會太極全能銀牌;1999年、2001年世界武術錦標賽太極劍冠軍

文:呂瑋宗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Life & Styl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