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青:Z世代點睇《願者上網》?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25日

【明報專訊】最近Netflix新紀錄片《願者上網》(The Social Dilemma)引起一陣熱話,小東同一個Z世代(即1996年或之後出生)的朋友一齊看戲,之後不禁問了一個相當惡俗的問題︰「你係咪真係會咁㗎?」她反問我︰「你覺得呢?」

《願者上網》是一部紀錄片,以社交媒體的禍害為中心,請來facebook、YouTube、Twitter、Pinterest等著名平台的前高層,講述社媒根據心理學設計而成,要令用家上癮,欲罷不能;加上這些平台的收入來自廣告商,廣告商希望接觸到最多的潛在顧客,社媒的演算法會根據用家的使用習慣和喜好分析,例如與何人互動、按了幾多個讚好、停留在一個帖文上的時間等,助他們把廣告派給最合適的人選,如果以片中吹哨人Tristan Harris的講法就是,你的注意力被社交媒體賣給了廣告商,或者,當你沒有付錢買一個產品時,通常你自己就是那個產品(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you are the product.)。

社交媒體就是萬惡之源?

幾日前馬傑偉在「星期日生活」撰文提過,此劇未免過分簡化龐雜的社會問題,這點可見於紀錄片中,導演安排了一段劇情片穿插在訪問之間,片中兩個孩子沉迷社交媒體,母親要他們在晚飯時間收手機一個小時,卻遇到激烈反抗。那兩個孩子,一個上載自拍到網上並時刻留意朋友對相片的反應,最後望着鏡流淚;另一個沉迷觀看陰謀論的影片,最後參與遊行被捕。朋友坦言這部紀錄片令她很不舒服,因為導演似乎用了簡單的因果故事,嘗試說服觀眾,社交媒體就是那個萬惡的來源,但其實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家庭問題等因素都被忽略了,劇情片中甚至把社媒演算法擬人化,成為幾個算計用家的人。

影片預告中引用了社會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一句話︰「一整個世代的人變得更焦慮、更抑鬱。(A whole generation is more anxious, more depressed.)」變得焦慮與抑鬱的又豈止年輕人,也包括想為現世找出問題根源的大人,導演選擇這些曾經是社交媒體公司高層的受訪者,也令紀錄片中有一種懺悔的感覺,這些大人的告白,和導演相對單向而局限的論述,都不免帶着一種由上而下俯瞰的視角。

朋友說,她比較傾向影片最後社媒放大人性黑暗點的看法,Jonathan Haidt有一本書名為《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說我們以為「殺不死你的使你更脆弱」,其實不然,因為人總要在挫折中學習成長,並會找到與之共存與反抗的方法,所以成長於氾濫的資訊碎片之中,反而讓她很早明白人與人溝通的困難,是本來就存在的social dilemma。當然,我們需要經常質疑和學習,持續重新理解與闡釋自己的現世經驗,覺醒自己的不足,所以這套《願者上網》,仍然值得一看。

文:小東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