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幕遊羅浮宮 細賞名畫 紀錄片透視達芬奇神聖科學

文章日期:2020年10月02日

【明報專訊】逾100萬人次參觀,創下羅浮宮開館以來單一展覽最高入場人次紀錄的展覽,現以私人導賞團形式登陸香港的大銀幕——說的是藝術紀錄片《夜遊羅浮宮:達文西傳奇500年》。拍攝團隊用5K影片記錄這一個達芬奇(又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最盛大的回顧展,珍貴展品加上兩名策展人的解說,讓觀眾了解達芬奇的藝術歷程。

兩名羅浮宮館長Louis Frank、Vincent Delieuvin花了10年時間籌備是次展覽,最後於2019年,即達芬奇逝世500年拉開帷幕,展出超過160件達芬奇的畫作、手稿以及雕塑,展品由多個國家及機構借出,包括俄羅斯、梵蒂岡、英國王室等,當中名畫《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經多方斡旋,才獲意大利相關單位借出,展出之後要等上10年才可再展示於人前。為了延續這個難得的展覽,遂邀請拍攝團隊記錄展覽及經典畫作。

展覽主題為「繪畫科學」(science of painting),兩個概念看似矛盾,其實都是達芬奇藝術生涯的重要部分。影片有4個部分,首先討論光影和立體感,展出達芬奇的老師委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之雕塑作品《基督與聖多馬》(Christ and St Thomas),多馬猶豫是否撫摸基督傷口的動作充滿張力,兩名策展人認為達芬奇觀察老師的創作,啟發他研究空間感如何重現生命動態,同時展出達芬奇這段日子的手稿。

「未完成的自由」 持續修改

第二部分主題是自由,兩名策展人認為這個階段達芬奇開始在靜態與動態之間探索,以動感賦予畫作靈魂。因為追求完美會使形式僵化,他發明「自由繪圖法」,嘗試在畫作中保留「未完成的自由」,代表作有《岩窟中的聖母》(Virgin of the Rocks)。策展人特意用紅外線技術透視達芬奇起稿時的痕迹,可見他持續修改人物的線條及動態。

為了繪畫 研究科學

紀錄片中的下一個主題為科學,關於達芬奇研究人體肌肉紋理、如何活動的手稿,策展人提到很多人認為達芬奇是全方位天才,其實繪畫始終是他的中心,研究科學是為了完善繪畫創作。下一部分以「生命」為主題,達芬奇已把他的科學研究融入畫中,能在畫中保留人物的動態,加上掌握人物的心理特徵,在畫布上呈現生命故事。例如其晚年作品《聖母子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聖母、聖母的母親和耶穌同時出現畫中,聖母知道與羊兒嬉戲的耶穌會受難而露出不捨表情,她的母親卻溫柔地擁抱並安慰她,達芬奇成功畫出這樣複雜的神情、動作與氛圍。策展人強調繪畫是達芬奇真正的志業,他甚至把繪畫視為探索世界的神聖科學。

這是紀錄羅浮宮展覽的第一齣紀錄片,被翻譯逾30種語言,超過60個地區上映。影片最後,兩名策展人帶大家到羅浮宮的1樓參觀《蒙娜麗莎的微笑》,那一抹神秘微笑,至今仍有不少人為之着迷,但畫作始終是畫作,策展人也提到隨年月流逝,所有名畫也有損壞的可能,就趁我們還有機會,用記憶留下這些動人故事吧。

●《夜遊羅浮宮:達文西傳奇500年》

上映日期:10月1日起

購票:www.cinema.com.hk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