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台港文化設計 透視城市美學

文章日期:2020年10月23日

【明報專訊】深水埗士紳化的話題持續燃燒,除了文化人聚焦在大南街,本月開展的「數碼龐克號」亦捲入趕絕通州街露宿者的爭議,文化與社會的關係引發討論。對照另一邊廂的台灣,近年文藝節目數量愈來愈多之餘,美麗的平面設計及社區設計,慢慢形成一種城市美學。那香港的城市美學是什麼呢?策展人毛灼然及林欣傑從兩地文藝活動的平面設計中,精挑細選作品,組成「為文化設計:台港文化設計展」,在深水埗的一角討論如何為香港做設計。

文:胡筱雯

兩人認為,香港曾經擁有全亞洲最好的設計美學,英殖時期,政府機構也有一流的設計師團隊及創作總監,當時的郵品及官方產品直到現在都備受追捧,毛灼然說︰「你以為是因為那一個王冠嗎?其實是因為整個視覺文化。」

「重視設計,其實是重視一個地方的視覺,是整個城市的美學。」有感設計在香港不受重視,林欣傑創立了openground,這裏的地下是咖啡店,1樓是展覽空間,曾辦過不少設計展覽,希望這個地方成為設計的門戶,連接普羅大眾與設計美學的橋樑。他說剛好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對「設計」這個題材有興趣,他們便開始籌劃,最後在眾多設計主題中,他和毛灼然選擇集中介紹為「文藝活動」做的平面設計,因為他們相信為文化做設計,就是為地方做設計。

台灣設計年輕富玩味

兩人留意到,這十幾年來台灣的藝文機構愈來愈重視如何用設計把藝文活動帶給觀眾,吸引平時未必會留意活動的人,現在連官方機構也意識到可以用設計吸引大眾關注。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台東縣政府的名片,由設計師張溥輝操刀,色彩繽紛,並以台東獨特的自然與景觀資源為主題,一張小小的卡片提升了台東政府,以至台東予大眾的印象。毛灼然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學生做導覽時,學生們都為名片的設計而震撼,另外整體而言台灣的設計比香港的多一點玩味,更為年輕。

毛灼然認為那不止視覺上的年輕,而是他們可以有多一點創作的空間。例如《本事》,就由一本傳統表演藝術中心的官方刊物,變成以視覺實驗方式處理整體編輯及版面設計,除了宣傳節目外,也有不同的文藝及生活資訊,廣受歡迎的文化刊物。這本刊物由洋葱設計團隊主理,而帶領團隊的是出身自香港的設計師黃家賢。

對於香港,兩名策展人就文藝及設計發展,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林欣傑說︰「香港其實有很多出色設計,但沒有被看見。」今次的香港設計師,即使作品已經相當成熟,大部分單位都是第一次獲得展覽機會。台灣的官方機構會找年輕的設計師合作,香港則較少見這樣的做法,展覽特意羅列兩地設計師的合作對象,香港的對象中,官方機構比例較少,較多是獨立團體及非牟利機構,例如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藍屋創作室、香港話劇團等。他們做設計展,希望更多年輕設計師被機構、策展人等看見。

香港設計「卡住了」

香港也有跳出框框的設計作品,例如設計工作室Pengguin為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一個關於米的展覽做設計,他們以米袋物料印製展覽海報,效果驚艷,當時展覽非常成功,也有不少人購買紀念品。兩人認為,其實問題出在文化政策上,台灣有很多由上而下,讓設計師發揮創意的機會,香港的活動總有很多顧慮,機構的logo要怎樣排列,要突出哪個藝術家等,而大型活動的資源也少有落在年輕設計師身上。香港的城市美學就是這樣「卡住了,又是這樣(的設計)了」。

台灣已經發展了以美感溝通的方式,香港的美學卻依然在掙扎之中。兩人拋下一句,「有多元的聲音,才會有多元的視覺語言」。他們認為在未來,香港的美學只能夠靠民間自發,由下而上去做,談了1個小時的平面設計,卻以社區做總結,「其實大南街的美學是打游擊打出來的」。

●「為文化設計:台港文化設計展」

日期:即日至11月1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

地點:openground(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地下)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