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不少長者受中風或慢性疾病困擾,出院後,基於生活習慣、壓力、年齡增長、體能衰退等因素,復康路很漫長。而60歲以下患者更落入福利斷層,令他們錯過首3至6個月的復康黃金期。
對於中風患者來說,首3至6個月的治療和復康十分重要,但有經濟困難、不符合申請資助資格,而又行動不便和不能自理的病人,容易錯過復康黃金期,身體機能會因缺乏護理及鍛煉而變差,令情緒大受困擾,甚至影響與家人的關係,而照顧者更是有苦自己知,特別是以老護老的家庭。
適切護理可為病患帶來希望,助他們改善身體狀况。
助中風婆婆把握復康黃金期
最近,一名70多歲單身婆婆不幸中風,在沒有申請醫管局「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的情况下出院往療養院,所以未能獲得政府資助,但她既沒有家人,經濟也較為緊張,若要自費接受復康訓練,以她每月微薄收入實在難以應付。後來經醫務社工轉介到靈實「全護通」,申請中醫治療,讓她把握到黃金復康期的治療機會。
她中風的程度雖然不算太嚴重,可用拐杖幫助步行,社工及護士為其安排針灸。此前,她身體其中一邊手腳不靈活及麻痹無力,接受針灸後情况好轉,中醫更輔以推拿,雙管齊下。婆婆表示接受治療後手腳變得有力,康復進度理想,很開心可繼續在社區生活。
依生活改變重整護理計劃
事實上,從接收個案開始,社工、護理人員一起與受助者經歷當中的困難,看着他們身體狀况改善,生活質素提升,照顧者壓力亦得到紓緩。每宗個案都是一面鏡子,讓前線人員看清服務的強弱,從而不斷改進,以達成全人關顧的目標。
前線人員循着這個方向,為非政府資助長者服務,提供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個人護理如洗傷口、打針、藥物處理、社工個案管理,前線護理人員照顧、陪診,以及日間中心復康訓練等之外,更做多一點,例如服務使用者要求洗澡服務,護理人員除了完成工作外,更會關心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狀况,如檢視其皮膚有否潰爛、有否隱疾、情緒是否不穩,甚至檢視家居設備會否對長者造成不便或危險等,亦會因應生活上的改變而重整護理計劃。
又以一對年老夫婦為例,他們使用上門長者照顧服務。婆婆比丈夫年長10多年,子女不同住,婆婆身體較弱,患有認知障礙症,記性差,更對女性護理人員起疑心,因此負責員工需特別小心處理婆婆的情緒。
疫境下提供視像訓練
年初出現第一波新冠病毒疫情時,日間中心暫停開放,婆婆不能煮飯,中心即提供送飯服務,減少二人外出次數。至疫情稍為緩和,中心運用視像通訊技術,鼓勵夫婦二人做復康及認知訓練,婆婆身體較差,集中不到精神,做不到訓練,護理人員便透過視像向婆婆問好,與她閒話家常。
最近,婆婆不幸離世,中心即時重整計劃,一方面繼續透過視像幫伯伯做訓練,同時安排他到日間護理中心,以免他獨留家中。
起初,婆婆、伯伯及家人均不太習慣用視像通訊,家人亦曾經存疑。經過護理人員解釋及多次使用後,家人最後欣然接受,現在即使伯伯間中去日間中心,其女兒也要求繼續用視像幫伯伯做訓練。
這些年來,我們見證了無數故事,箇中的感動和滿足感,成為前線人員的動力,促使大家更努力推展各項長者照顧計劃。我們收到前述那個單身婆婆的感謝卡,多謝姑娘和中醫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給團隊莫大鼓舞,我們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幫更多有需要但經濟有困難的長者。
■60歲以下落福利斷層
醫院管理局提供「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為離院病人提供平均9星期家居支援服務,完成計劃後,病人須尋找其他服務,惟全港只有4間日間社區康復中心,分別位於灣仔、牛頭角、沙田及屯門,每間中心提供的名額有限,供不應求。
關愛基金2018年推出試驗計劃,支援剛離開公立醫院並需要過渡期護理及支援的長者,提供為期合共不超過6個月的過渡期院舍住宿照顧及/或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讓長者在熟悉的社區居家安老。
但上述兩項計劃只適用於60歲或以上長者申請,而社會福利署「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更須65歲或以上才合乎資格。惟中風有年輕化趨勢,60歲以下病人落入福利斷層。
文:周麗如 (基督教靈實協會長者服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