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香港,幾乎全年都能見到簕杜鵑的身影,它們或自唐樓或學校的露台如花簾般垂懸下來,或安靜地躺在停車場或路旁的花槽。所謂姹紫嫣紅開遍,簕杜鵑盛放簇擁的花團「艷」氣逼人。但千萬不要誤會,那些動人艷麗的「花瓣」可不是簕杜鵑真正的花瓣,而是經過演化的苞葉,用以保護花芽和幫助吸引昆蟲前來採蜜授粉。
簕杜鵑(Bougainvillea)屬於外來品種,原產於南美洲如巴西、秘魯等國家。它是紫茉莉科攀緣灌木,可以分為天然母種、人工栽培、雜交種,因為種類繁多,故統稱為「簕杜鵑屬」。它在17世紀中葉由法國植物學家Philibert Commerson在巴西發現,其後引入歐洲各地和中國,如今在中國境內主要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等華南地區,因盛放時姹紫嫣紅,被深圳、廈門等地選為市花。
「簕」即勾刺 汁液可刺激皮膚
簕杜鵑是香港常用名稱,「簕」的部首是「竹」,「竻」是它的異體字,宋代周去非所著的《嶺外代答.竹》寫到:「竻竹,其上生刺。南人謂刺為竻。」這個字本義是竹子的芒刺,而取名「簕杜鵑」正是因其枝條上有勾刺。樹藝師及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趙紹惠提醒,簕杜鵑的枝節長有尖刺,有可能刺傷人;加上它在折枝或採摘時流出的汁液會刺激皮膚,可致敏感紅腫,所以一般較少在公園種植。
吞下如米粒果實 可致急性中毒
另外,簕杜鵑的果實屬於瘦果,大小只約像1粒米,若真的不小心吃了,有可能會急性中毒,引起腹瀉。不過,簕杜鵑聞起來沒有香味,外形也不吸引,應該很少人誤吃。
簕杜鵑生長特性還可從它眾多的別名中可見一二。趙紹惠指出,簕杜鵑的葉是對生的,猶如三角形的3片苞葉和3朵小花組成一組,所以便有了「九重葛」、「三角梅」和「葉子花」等名稱;而因為苞葉薄如紙,故又有paper flower(紙花)的稱呼;再加上花期長,每年重陽節至翌年春天開花,而中國人很喜歡大紅大紫的顏色,所以又為其取名為「賀春紅」。
「變態葉」偽裝花瓣吸引昆蟲
趙紹惠指出,長有尖刺的簕杜鵑,雖然名字也有杜鵑兩個字,但其實與杜鵑非親非故。前者是紫茉莉科,而杜鵑卻是杜鵑花科,我們看到簕杜鵑的「花」,其實是「苞葉」。所謂苞葉,屬於經過演化的變態葉,一般位於花朵的下方,其形狀、大小和顏色等與普通葉片有明顯分別。因為簕杜鵑沒有花瓣,原本只是肩負「護花使者」工作的苞葉便偽裝成花瓣,從而幫助花蕊吸引昆蟲幫忙授粉。而簕杜鵑真正的花,長得毫不起眼,還沒開花時猶如火柴般細長,被狀若花瓣的苞葉所包圍。
走在街上,不難發現在民居、學校露台或路旁花槽中看到簕杜鵑,它們大多是紅或紫色,而在旺角花墟市場,除了紅與紫,還可以見到白、黃和粉色等,花團錦簇令人着迷。而有些簕杜鵑,同一株上就有2至3種顏色,為何會這樣?趙紹惠解釋,花農將不同品種的簕杜鵑互相嫁接於彼此的枝莖上,同一株簕杜鵑便可長出顏色和數量不一的苞葉。
一株簕杜鵑可五顏六色
另外,還可透過扦插法,即將簕杜鵑部分的枝莖剪下來,直接插在泥土中生根發芽,藉此大量繁殖優良品種。嫁接和扦插屬於無性繁殖,有助培育出不同的雜交種。「簕杜鵑的『花瓣』五顏六色,有些品種的葉子可以是綠色的,也可以是帶有斑紋的。一般簕杜鵑一個花序只有3朵花和3塊苞葉,但經過雜交培育後,苞葉數量增加,可以從『單瓣』」變成『複瓣』」。
除了綠化,簕杜鵑也可作觀賞之用,因為它盛放時苞葉開滿一樹的絕美姿態及懸垂生長的特性,別富意境和藝術感,所以在中國盆景中,簕杜鵑也是常用的樹材之一。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因為冬天不會下雪,所以簕杜鵑可以保持常綠,即便沒有開花,也可賞葉。但若在冬季天氣較為寒冷的地方如日本,簕杜鵑便會在冬季落葉,到春天時再度「開花」。
充足陽光、少水分 有助開花
簕杜鵑是藤狀灌木,需依靠支撐物才能向上攀爬。到生長至一定高度後,因為枝莖不夠木質化,一旦沒有支撐物便會彎垂下來變成藤蔓般。根據健力士紀錄大全,簕杜鵑可長達4至5層樓高,據聞廣州有簕杜鵑能長至9層樓高,遠看猶如傾瀉而下的緋紅瀑布,令人驚艷。
別看簕杜鵑艷美動人,但它可不是弱不禁風的美嬌娥,適應力和生命力很強的簕杜鵑,能忍受乾旱和污染物,不用細心打理也能茁壯生長,甚至會搶奪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間,所以被列為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簕杜鵑喜歡陽光,如果它種在陰暗的地方,就會長得比較差,陽光充足就會長得十分燦爛。另外,簕杜鵑對水的要求不高,常常澆水就會長很多葉子。要是想它開花,則要適時降低澆水量,刺激苞葉和花生長。內地會在馬路旁或交通較難去的位置種簕杜鵑,一來那裏比較難常澆水,而且陽光充沛,這樣簕杜鵑便會長得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