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暖男爸爸》那家忘憂便利店

文章日期:2020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有調查指港人的「開心指數」持續低迷,與去年社會運動期間相若;較早前另一個調查更顯示,受訪的過萬人當中,逾四成出現中度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超過七成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

ViuTV的新劇《暖男爸爸》,或許能成為一碗淡口但回甘的心靈雞湯。久違電視熒幕的鄭中基,今次並非演出拿手喜劇,而是飾演單親爸爸阿榮,而他的兒子䁥稱卻是「暴龍哥」,算是編劇幽默地向他的電影代表作致敬。或許是笑匠印象太過深入民心,總覺得鄭中基的舉手頭足仍充滿喜感,但《暖男》是個悲傷的故事:阿榮深愛的妻子鯨魚(余香凝飾)猝逝,他被迫成為帶子洪郎,與年幼兒子「暴龍哥」相依為命。但無論大人小孩都久久未能走出喪親的陰霾,因而出現抑鬱症狀,甚至停止接受心理輔導。幸得妻子生前的保險顧問芷明(張可頤飾)扶持和鼓勵,重過新生活,更利用妻子的遺產開設一家成為其他人心靈慰藉的忘憂便利店。另一邊廂,芷明亦曾被前夫Roger(邵仲衡飾)出軌傷害,當她以為自己已經復元,Roger卻希望重修舊好,令芷明原本已重上軌道的人生再起波瀾。故事的發展,恐怕少不了老掉牙的劇情——阿榮與芷明的關係,能否再進一步?

ViuTV之前一齣原創劇《熟女強人》,想去探討捐精雪卵交換伴侶等「新」議題,卻因為老套走調的情節對白被取笑為「尷尬癌」。反之,《暖男》的故事很老套,但播出後好評如潮——首幾集沒有搶耳的對白或出其不意的劇情,但從阿榮兩父子、芷明,以及一眾配角(如Roger、「暴龍哥」的同學和母親、便利店員、輔導員等)的相處,簡單勾劃出各個角色的性格和他們的包袱;首兩集最後出現阿榮與神秘女子食消夜的情節,亦留下引人入勝的伏筆(其身分在第三集終於揭曉)。阿榮就像這城任何一個貼地的普通人,生活淡淡似是湖水,但風平浪靜的背後卻可能曾經滄海。劇集令觀眾看得舒服之餘亦極易代入其中,「阿榮」可能是他,也可是你和我——反之,這個社會又有幾多人像《熟女》一樣試過捐精雪卵交換伴侶?

更令筆者感興趣的是片尾製作名單之中,出現心理治療和遊戲治療顧問的資料,相信編劇在創作過程中曾諮詢專家的意見,難怪劇集描寫阿榮兩父子懷念鯨魚的情節(例如不肯換走與她有關的物件、仍以為自己與她有交流等),都非常近似逝者家屬的真實情緒,看得令人心酸。

「暴龍哥」小演員有驚喜

劇本雖好,亦要靠人演活。鄭中基繼電影《大樂師•為愛配樂》之後,再次證明他不只是笑匠,不枉劇組度身訂做這「暖男」角色;張可頤飾演女強人,與幾年前港視《來生不做香港人》很相似,可說是駕輕就熟但驚喜欠奉;最令人看得舒服的卻是飾演「暴龍哥」的兩個小演員,滿臉稚氣卻總是笑意盈盈,相比那些有十八般武藝的「老積怪」,實在是清泉。而作為ViuTV的原創劇,幾乎所有旗下藝員都獲分配大大小小的角色,雖然效果普通但總算皆大歡喜。

要批評瑕疵的話,恐怕是劇集太刻意植入行銷:雖說ViuTV、贊助此劇的保險公司,以及劇中大量取景場地的老闆為同一人,劇集能產生協同效應固然理想,但保險公司的標誌出現得太過着迹令觀眾感覺奇怪,甚至有一下懷疑此劇是否像其他保險公司「足本播放」的微電影一般,未知劇集最終對於保險公司的業績有多大幫助?事實上,營銷感覺的威力往往大於硬銷產品,只要觀眾把劇集看得入心,有需要時自會想起,總好過有些自詡知名的保險經紀,旁觀別人不幸時慰問欠奉,卻加一句「希望佢有買到保險」,以「抽水」刷存在感,人性醜惡莫過於此。

文:梁慧思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