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數月前,英國有一隻海鷗因雙腳被口罩纏着,動彈不得,關節腫脹而成為網上熱話;喜好觀鳥的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近日也在《明報》副刊健康版撰文,慨嘆全球疫情下,被棄掉的口罩成為很多雀鳥的壽衣。
海鷗屬於天空也屬於海洋,原本無拘無束地飛翔,不幸踏上口罩陷阱,十分無辜。始作俑者的人類,值得多加關注海鷗的生態。
海鷗是海邊生活的鷗鳥統稱,全球有53種海鷗,當中16種活躍於香港,尤以紅嘴鷗(Black-headed Gull)最常見。海鷗一般壽命可達20年,每年繁殖產卵一次,每次約下3隻蛋。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海鷗屬海鳥的一種,愛於海邊生活,較少埋岸,翅膀比較長,可利用空氣中的動力,不太費力地長時間飛翔。
紅嘴鷗求偶前先「變髮」
香港常見的紅嘴鷗,身長約40厘米,打開翅膀時翼展約92厘米,身上羽毛淡灰色,嘴及腳深紅色。紅嘴鷗外觀最特別之處是會變色,非繁殖時頭部羽毛是白色,繁殖前會轉為深褐色,余日東表示:「雀鳥會更換羽毛,轉色其實是指更換羽毛過程,新出來的一批是另一個顏色。牠們會於繁殖期前換好羽毛,踏入繁殖期就馬上求偶。」紅嘴鷗屬冬候鳥,於10月底左右從寒冷的北方飛到香港過冬,一直逗留至翌年約2月才回去。牠們食性較廣,除了一般海上生物如魚及蝦,也會食魚糧及麵包。余表示,香港於1990年代記錄到有2萬隻紅嘴鷗,但近年減至約5000隻。有估計可能是香港棲息地減少,或亞洲東部濕地更適合,因而轉移陣地。
10月底來港過冬 一天最長飛900公里
紅嘴鷗除了會來港過冬,有更多會選擇到雲南昆明。早年昆明有電視台與昆明市林業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合作,在鷗鳥身上安裝重量不超過其體重3%的GPS定位器,發現牠們冬天在昆明,3月上旬離開,飛往西伯利亞貝加爾湖、蒙古及新疆等地。紅嘴鷗並非直線飛行,中途會到較大的濕地區停留休息及覓食,而一天的最長飛行紀錄達900公里,如以尖沙嘴至中環約1.3公里的渡輪航道計算,即差不多來回飛了維港350次。
維港再難見到海鷗
余日東說除了紅嘴鷗,出沒於香港的海鷗還有烏灰銀鷗及黑嘴鷗。前者身體較紅嘴鷗為長,有60厘米;黑嘴鷗則屬易危物種,活躍於如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區域,包括香港及台灣附近。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米埔監察及研究助理經理柯嘉敏補充,近年到后海灣的黑嘴鷗約50至100隻,會到泥灘覓食及棲息。而按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的統計,2008年全球約有2萬多隻黑嘴鷗。柯嘉敏表示:「近年黑嘴鷗不少的繁殖地方受到影響,如改變為海鮮養殖場,阻礙了黑嘴鷗築巢繁殖,直接令數量減少。」黑嘴鷗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即原本已數量不多的物種,預計未來3代(18年)後或因土地改變用途,數量會進一步減少。
余日東表示,1990年代香港仍有海鷗出現於維港兩岸,但近年已絕迹鬧市,大部分集中於米埔后海灣生活。「記得以前小時候乘搭維港渡輪時,見到海鷗在渡輪附近,但近年這光景都不復再。估計是香港城市的環境改變了,衛生意識加強,政府改善污水處理方法,提升了海水質素,減少了海上垃圾,令海鷗不容易找到殘餘食物,唯有轉移陣地。」他強調全球海鷗的整體數量沒有明顯下降,只是到港的數目減少而已。
海鷗燕鷗白鷺易混淆
但現在我們在維港仍不時看到有白色羽毛、黃色嘴巴的雀鳥飛來飛去,不就是海鷗嗎?余日東表示牠們並非海鷗,應是白鷺,「白鷺是全白色,而且比起海鷗有較長的嘴巴及較長的腳」;亦有不少人混淆了海鷗與燕鷗,「燕鷗是海鷗的近親,但生活習性及體型都有所不同」。海鷗身形較圓碩,燕鷗則較修長;海鷗翅膀較寬,燕鷗則較狹長。海鷗的嘴較粗壯,而燕鷗的嘴尖長。余日東表示,海鷗在冬天才到香港,燕鷗則會於夏天到香港繁殖,所以冬天見到的是海鷗,夏天見到的多數為燕鷗。
雖然在維港不易再見海鷗身影,但在外國沿海城市則經常有海鷗出沒,偷走途人食物亦屢見不鮮。這跟英國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脗合——海鷗特別喜歡人類接觸過的食物。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人員高蔓絲(Madeleine Goumas),針對海鷗的覓食習慣做了一項實測研究。她先戴起太陽眼鏡,避免與海鷗有任何眼神接觸,然後走到跟海鷗有8米距離遠的地方放下兩桶烤餅,拿起其中一桶裏的烤餅假裝在吃,約20秒後將烤餅放回桶中,再退開到跟桶子有一定距離。團隊先後跟38隻海鷗做測試,有24隻趨前啄食烤餅,而當中19隻都選擇高蔓絲「吃過」的烤餅。研究推斷,海鷗會參考人類的行為後才作出相應的捕食行為,懂得先等人類吃過後棄掉食物,牠們才放心進食。高蔓絲表示:「大部分海鷗都不搶食人類食物,牠們會等待。」
口罩剪帶或捲起 免成殺鳥陷阱
疫情打擊令各地遊客減少,餵食海鷗的人亦隨之銳減,牠們只好硬着頭皮,回復自然獵食本色。羅馬大學動物學家Bruno Cignini早前接受訪問時便表示,由於當地部分餐廳因疫情關閉,影響海鷗覓食,「牠們改為捕捉鴿鳥、燕子,甚至老鼠」。網上更流傳一段海鷗把野兔生吞落肚的片段,令不少人嘩然。不過,余日東表示:「海鷗其實比較雜食,有可能是因為疫情影響,人類『提供』的食物減少,所以轉而捕食野兔,基本上牠們吞得落肚的都會放入嘴裏。」
至於海鷗或雀鳥被口罩纏着的個案,余日東表示未聽聞過在香港出現。他強調:「口罩理所當然棄於垃圾箱內,否則海鷗或其他野生動物都受棄連。」柯嘉敏也稱暫未發現在港有此情况,但對於有人提議剪掉口罩耳帶後才棄掉,她也同意可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即使不剪耳帶,口罩棄置前先捲起耳帶亦是好方法。她補充,若發現雀鳥遇到類似意外,可致電漁農自然護理署(1823)或愛護動物協會(2711 1000)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