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嘉年華穿梭城市 演員駕車領遊深水埗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除了打仗,都要開到show!」疫情之下大量電影節及藝術活動延後或取消,ifva卻堅持舉辦影像嘉年華,不惜改變大部分活動的形式,務求在不觸犯任何政府限制之下完成活動。最近疫情緩和,電影院重開,香港有十數個電影節在同時舉行,到底ifva有什麼特別?他們改變活動形式後,希望影像除了在電影院看得到,也可以散落到城市各地,甚至處於流動之中,在線上線下之外尋找「異托邦」。

ifva介乎線上線下之間

兩年前的ifva影像嘉年華,在中環愛丁堡廣場舉行,場內放置各種聲音及影像裝置,還有大熒幕的放映會及各種表演,熱鬧非常;翌年發生社會運動,主辦單位想找場地已經變得十分困難,再一年後的今天疫情來襲,他們決定變陣也要做到今年的影像嘉年華。跟香港藝術中心ifva總監范可琪聊天,她第一句就明言今年辦嘉年華很困難,但她認為疫情不會這麼快就完結,「一定要盡快重奪主權」。

用這個超出線上線下的形式去舉辦ifva嘉年華,是她在復活節假期時的構想,直到約6月下旬才正式決定。當時不少項目已經展開,例如在上環FabCafe的裝置《腳踏投影機》及Mood Piano,已經在策展當中。他們也有想過完全在網上舉辦嘉年華,但又覺得「作為一個嘉年華……完全在網上舉辦並沒有意義」,最後就做出介乎線上和線下之間的嘗試。例如疫情時使用得甚多的外賣應用程式,把食物送到家中,藝術品可不可以也送到觀眾家中?范可琪說她的朋友不禁問她:「你在這個時候做這麼大的show,不怕取消嗎?」

那他們如何實踐這個概念?有兩個「藝術品」是流動地發生的,包括麥曦茵的《不日常路線》和郭達麟的《聽海電車》。其中前者邀請了演員岑珈其及張進翹,在深水埗的鬧市中,一邊駕駛私家車接載觀眾,一邊飾演勞動階層的司機去介紹深水埗,大南街、南昌街公園、玉石市場,幾十年來如何面目全非 。麥曦茵說作品挑戰「電影」的概念,思考「如何令電影散落在城市各處」。她覺得從車窗望出外面的人與建築物,其實就是用multi-screen去看moving image,「有點像一個實時的戲劇表演,但不是發生在劇場之中」。而她想做到的效果,是讓觀眾透過車這個載體去看城市,割裂的價值觀如何同時存在於深水埗中。在藝術家座談中擔任主持的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便表示關於深水埗士紳化的議題他已經聽膩了,但坐在車上還是有新的體會。

數碼藝術品直送家中

至於送到觀眾家的藝術品,就有鄭智禮的項目ONLY3MATTERS。觀眾只要在特定時間於網上登記並參加活動,就能獲得數碼扶乩一張。扶乩是古代道教占卜術,受神明附身的人會畫出神諭,而藝術家則寫出畫扶乩的程式,根據資料及數據分析印刷出扶乩,藝術家會蓋上印章再送到觀眾手上,而觀眾又可以問藝術家乩上的符號是什麼意思。

除此之外,嘉年華也有網上節目和實體裝置。今年的比賽得獎作品將會在網上播放,觀眾可以做心理測驗,網站的程式會為你推介作品,取代以往ifva嘉年華在露天場地舉辦的大型放映會。而實體裝置除了有上文提過的上環作品外,還有在尖沙嘴海港城展出的《候鳥》,在臨海的位置擺放,展示候鳥遷徙飛行的形態。

麥曦茵說今次的嘉年華有個隱藏主題:「異托邦」(Heterotopia),概念來自法國後現代哲學家傅柯(Foucault),「在同一個空間裏存在着很割裂的價值觀」。原本ifva是香港藝術中心創辦的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嘉年華是他們的外展節目,希望把影像帶到戲院之外的地方。近幾十年藝術界有很大的轉向,希望藝術品不再局限於光鮮亮麗的畫廊和博物館,而是屬於大眾。藝術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任何地方都是藝術展示空間。散落的電影,就是用新的價值觀、用藝術,介入枯燥乏味的世界。

●賽馬會 ifva Everywhere 影像嘉年華

日期:即日至11月30日

查詢:www.ifva.com/carnival

文:胡筱雯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相關字詞﹕腳踏投影機 候鳥 不日常路線 賽馬會ifva Everywhere影像嘉年華 ifva 影像嘉年華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