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遊銅鑼灣舊樓 修復隔離孤獨感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疫情下,每個人也受到物理層面的隔離。除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封關,人與人之間也多了層口罩,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早前在倫敦舉行的disCONNECT展覽,不同國家的藝術家隔空在維多利亞時代磚屋展出與疫情相關的創作,展覽最近移師銅鑼灣鬧市一幢戰後公寓,讓大家思考疫情中的連繫、歸屬感、隔離,以及新科技等議題。

不少發展商近年積極參與地區文化藝術活動。利園協會最近便和希慎興業、HKWalls及Schoeni Projects共同舉辦disCONNECT HK展覽,是倫敦disCONNECT LDN展覽的延伸。倫敦一站請來7個國家共10名藝術家,在倫敦西南一所1850年代興建的維多利亞時代磚屋作場地特定創作。

disCONNECT HK除了帶來倫敦展覽的作品,亦與4名香港藝術家延續旅程,將陣地轉至銅鑼灣白沙道,進駐建於1950年代的舊式建築的其中3層,另外亦有部分作品於銅鑼灣希慎廣場9樓Urban Sky展出,以藝術及科技與觀眾互動。

選址銅鑼灣利園山一帶,其實富有鮮為人知的文化背景和藝術淵源。早於1920年代,利園山主人利希慎將利園山的二班行借出,並改建成「北山詩社」,方便莫鶴鳴、蔡哲夫為首的香港文人雅集。北山詩社更成為當時開埠近百年來香港最大型詩社。詩社初名為「愚公簃」,引用《列子.湯問篇》北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寓意利希慎移山建房的決心。之後利氏家族開發利園山,其中一條新闢的路以明朝學者及詩人陳白沙命名,即現時銅鑼灣的「白沙道」,亦是今次展覽舊樓所在之處。1970年代,位於希慎道的利園酒店亦大力支持新晉的本土及內地藝術家,在酒店引入及展出他們的作品,時至今日協會亦延續將藝術文化帶入社區。

倫敦展覽延伸 探索防疫與科技問題

利園協會董事董彥鈞表示,2020年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讓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利園區在1920年代由利氏家族開發,在過去一個世紀經歷香港的起起跌跌和風雨。疫情期間,舉辦藝術文化活動,正有助於重新連繫社區。disCONNECT展覽靈感源自新冠病毒疫情,並探索疫情中的連繫、歸屬感、隔離,以及新科技等議題。由籌備過程到實際展出,整個展覽計劃也在回應全球隔離、防疫與限制,啟發大家在疫下反思心理及科技等問題。

倫敦一站從展覽所在的維多利亞時代住宅取得靈感,以場地特定作品重塑空間,部分作品更以場內的廢置材料重新創作。展覽中只有4名居住在英國的藝術家能親身到場設置作品,國界封鎖及旅遊限制為其餘6名海外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及作品設置帶來挑戰。展覽移師香港後,同樣選址在極具本地特色的舊式建築,並邀請本地藝術家Go Hung、林嵐、黃國才、黃鼎豐,為香港站創作錄像裝置、現場繪畫、混合媒介及雕塑等場地特定作品,回應疫情及倫敦展。

疫境廁所成安樂天堂?

香港藝術家黃鼎豐在銅鑼灣白沙道舊式公寓內製作壁畫。作品以各種形式解構和重新安排不同事物,代表生活中複雜和矛盾的情感,同時帶點超現實和諷刺意味。他認為人們在疫情下更經常在網絡活動,更易感到與世隔絕。社交媒體、視頻聊天室和WhatsApp固然擔起重要角色,但網絡上隨意發布的信息,令真實與虛假的界線愈來愈模糊。香港藝術家林嵐的作品Rocking in Mini Zen Garden,則像是個不合邏輯的笑話,它是一個佔據整個洗手間的混合媒體藝術裝置,她將其想像成人類在疫情期間和清潔時的安樂天堂,為觀眾提供歇息的空間。

實驗電影反思文明倒退

Go Hung利用「勞工梘」雕刻成藝術品,回應新冠病毒疫情及disCONNECT LDN展覽。他雕刻出展場倫敦磚屋和香港舊式公寓的門把手,鑑於疫情,大家也盡量避免在公眾地方用手觸摸這類物品。黃國才的實驗電影The Quarantine則是對文明倒退的反思,電影中一個被困島上的人渴望找到朋友,遇到岸上擱淺的魚,最後化身成魚人,經歷一趟超現實的旅程。

因為疫情關係,展覽亦打破傳統模式,除了位於銅鑼灣白沙道及希慎廣場的實體展覽場地,主辦單位更加入多媒體科技元素,衝破地域限制,大家亦可在網上參與其直播活動。

■disCONNECT HK

地點:銅鑼灣白沙道16號2至4樓舊式公寓、希慎廣場9樓Urban Sky

日期:即日至11月29日

時間:周三至日,中午12:00至晚上8:00(周一、二休息)

詳情:免費。由於防疫安排,參觀舊式公寓展覽必須於活動網站預約,預約以每小時為1節,每節最多8人

網址:bit.ly/2K7l3S6

文:張曉冬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倫敦展覽 藝術 新冠病毒疫情 北山詩社 disCONNECT 展覽 展覽 疫情 希慎廣場 利園協會 白沙道 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