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電影節發燒友戲癮 費里尼經典 重現大銀幕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意大利藝術電影導演費里尼,是一代香港電影人的啟蒙宗師,包括曾任職嘉禾電影海外發行部、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總監利雅博,疫情下國際電影節被迫停辦,挑戰可謂史無前例,幸而在今年餘下兩個月,戲迷仍可把握機會在大銀幕上觀看費里尼作品,重溫經典。

文:胡筱雯

由今年3月延至8月,多年來都不曾停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還是不敵疫情而要取消,只能在特備節目CineFest跟觀眾見面,在2020年最後兩個月,迎來電影節發燒友(Cine Fan)「百年費里尼」節目,花了4、5年時間,與Italian Cultural Institute in Hong Kong共同籌劃。在這位意大利電影大師的100周年誕辰,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把他所有的電影作品帶來香港,還有幕後工作照、劇照、電影海報及手繪畫作等。

國際電影節 吸引外國策展人來港

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以其藝術電影著稱,曾獲4次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並於1993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同年病逝。影迷一定聽過《大路》(La Strada,1954),這是他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第一部作品,是新寫實主義中混入超現實的想像。要談費里尼電影,必須由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說起,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總監利雅博分享,意大利興起了新寫實主義(Italian Neorealism)的電影運動。二戰後意大利電影百花齊放,其實受惠於法西斯政權的統治,在墨索里尼統治意大利的20幾年,他希望在意大利建立強大的電影工業,費里尼最初也是做法西斯宣傳片的編劇工作。而意大利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也是在這個政權下成立。

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由港英政府的市政局成立,當時電影節電影都在香港大會堂放映,利雅博憶述,「當年如果你要看這些冷門一點的電影,其實不是太多機會的」。他說如果觀察最初5屆電影節節目的組成,「除了把外國電影帶入來之外,它當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香港電影推出去」。原來1970年代,一些外國的商業影院會有李小龍和成龍的電影,但一些出色導演的電影未為人知曉,當年其中一套在電影節首映的作品,就是胡金銓的《空山靈雨》,「香港國際電影節初期,有很多外國的策展人來到香港,可以看到很多他們在外國看不到的華語電影……在大會堂地下有個喝咖啡和喝茶的地方,你會碰到很多外國的策展人、外國影展、康城影展的人等」。此外,利雅博對那時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當年內地來香港的人很多,只是來看電影,可能是做電影的……很多電影在大陸看不到」。他憶述有一名國語很流利的澳洲朋友,會帶一團來自內地的觀眾到香港國際電影節看戲。利雅博當時是什麼角色?「一個電影觀眾囉!」

《八部半》如夢似真 《想當年》踏實溫馨

二戰後期,意大利導演拍的是「品質電影」,是法西斯政權的政治宣傳片;二戰結束後,意大利導演紛紛轉投新寫實主義的道路。當時的電影,會以逼真的寫實方式去發掘和呈現意大利的各種社會問題。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拍下著名的戰爭三部曲,其中一部,1945年的《不設防城市》,費里尼參與了編劇工作,並以戰敗國人的身分,入圍奧斯卡的最佳編劇獎。羅塞里尼電影中新寫實主義的特色,總是用實景且讓當地人參演,因此更能表現人民受政治環境壓迫的困境。其後,費里尼開始執起導筒創作自己的電影作品。

利雅博看過第一套費里尼的電影,是1963年的《八部半》(8 1/2),「他的電影也是我個人成長的一部分」,當時就讀中學的他是看不明白這套電影的,但令他感到非常好奇,會想追看這名導演的作品。《八部半》其實是費里尼在寫自己的創作生涯,那時候他已經拍攝了7部半電影,他恐怕自己江郎才盡,拍出這一部半虛半實,由創作樽頸到婚姻危機,講逃亡與夢幻避難所的戲碼,中學生自然看不明白。利雅博印象最深刻的,是1973年的《想當年》(Amarcord),他在倫敦看戲,非常感動,是費里尼講戰時家鄉的故事,很多片段,很多回憶,小時候見過的人事是很踏實,平凡生活,家庭相處點滴,有種溫馨的感覺。費里尼的電影總是如夢似真,敢於自我揭露,而且不落俗套。

1979年,利雅博正式加入嘉禾電影,也是香港電影輝煌的日子,正值新浪潮時期,有從外國讀書回流的徐克、許鞍華導演,同時電視行業發展蓬勃,由電視台進入電影圈的人很多。利雅博入行之前,其實是一名記者,但一直以來,也算有半個人在影圈,因為父親也是電影人,他早在英國讀書時已到電影公司實習,之後嘉禾電影的外國部門需要人才,就有人推薦他入行,負責海外發行。他回想當年的嘉禾電影公司設計成熟,是現在香港和內地電影公司不能媲美,「當時在倫敦有辦事處,羅省有辦事處……鄒生(鄒文懷)會在外國招聘國際發行方面很有經驗的人才」。所以當時嘉禾電影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用國際發行的規矩去做事,而且也會投資外語片,進軍外國市場,例如1981年的《炮彈飛車》,拍攝上會用上美國演員,他亦曾到康城電影節買賣電影,這些都是難忘的回憶。

從香港動作片看港片興衰

於利雅博而言,香港電影是一個以出口為主(export-minded)的電影行業︰「香港市場的size有限,純靠這個地區,要有錢賺,其實不容易,你見到由1960年代開始,1970年代也是,香港電影一路下來,會考慮到周邊電影市場需要的是什麼,所以你見到1970、80年代拍的戲,會考慮到台灣的市場、星馬的市場,所以好多elements,演員配搭,會考慮到其他市場需要什麼。」在王家衛的藝術電影出現之前,香港電影以功夫片、喜劇電影、警匪片為主,只有香港才拍得到,在拉丁裔的市場相當受歡迎,但慢慢外國愈來愈多這類型電影,「我最記得那時候《22世紀殺人網絡》的電影剛剛出來,我們一班行家一起去看都覺得,咦,連外國人也(拍到這樣的電影),當然你會看到他們很多(動作)是由袁和平導演幫他們做很多武術和動作設計,但會發現外國開始拍得出來」。香港人「搏命」拍攝的競爭優勢慢慢失落了,加上外國電影的特技發展一日千里,開始出產比香港更好的動作片,而且內地市場逐漸開放,香港電影的重心也搬回亞洲。

利雅博想起,1980年代,內地導演陳凱歌的《黃土地》在香港作首個境外放映,香港國際電影節也是中國第五代導演走出國際的機會,也是一個重要的電影文化交流平台,直到今天也是,為觀眾帶來在商業院線不會看到的電影。他上星期再看費里尼的電影,想起上一次在戲院看《想當年》已經是40多年前的事,時間過得很快。談到近年的香港電影,「你會看到,是向本土內銷多一點,特別是最近這幾年很多新導演,他們拍的戲都是用香港角度、香港題材,如果跟以前比較,難一些出去,因為其他地區對這些題材的共鳴感不太多」。時移世易,不同世代電影的際遇不再一樣,但經典的畫面依然刻在觀眾心中。

●「費里尼幻夢嘉年華」展覽

日期︰11月27日至12月13日

地點︰PMQ元創方(中環鴨巴甸街35號)

費里尼電影全展

日期︰即日至12月27日

購票︰城市電腦售票網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總監 羅塞里尼 利雅博 百年費里尼 香港國際電影節 意大利導演 費里尼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