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大鬧市區 亂餵累事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早前當局宣布放寬防疫措施,重開部分公眾泳池,不但得到泳客讚好,想不到連深居簡出的野豬媽媽,都連忙帶同4隻小豬出中環,在中國銀行總行的水池暢泳一番。

上述雖然得啖笑,但野豬走入人類生活區域的確時有所聞。有人認為牠們「踩過界」,但保育人士認為,野豬跟貓、狗、鴿等同屬社區動物,絕對可以跟人類和諧共存,只是普羅大眾認知不足,要多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慣,才能消除誤會。

野豬,拉丁學名Sus scrofa,哺乳類偶蹄目豬科,是香港體型最大的陸棲原生哺乳類動物(註:黃牛和水牛都不是本港原生物種),廣泛遍佈於全港的山野叢林。由於行蹤隱秘且活動範圍廣闊,統計實際數量有一定難度。漁農自然護理署自去年開始,透過安裝於郊野公園的紅外線自動相機收集數據,希望能準確地估算全港野豬數目。

年產十多豬B 存活率約兩成

經常有行山人士拍攝到大野豬帶着幾隻小野豬的溫馨畫面,這跟牠們多產的生育習性有關。原來野豬1歲開始便具備生殖能力,加上香港氣候溫和,母豬1年能夠生產3胎,每胎更可誕下4至6隻幼豬。雖然繁殖能力驚人,但民間保育團體香港野豬關注組發起人黃豪賢(Roni)表示,幼豬存活率大概只有二至四成,「在自然界食物鏈中,幼豬是野狗和蟒蛇的食物,由於自衛能力欠奉,因此很容易被捕殺;而香港因土地問題而導致野豬棲息地與人類居所重疊,亦增加了幼豬的意外死亡風險,郊野公園旁的馬路邊,不時會發現被車撞倒的幼豬屍體」。

九成食物來自植物 獠牙挖泥專用

若有幸存活下來,雄性野豬會在1歲左右離群自立,雌豬則留在母豬附近生活。由於成年野豬體重可達150公斤,雄性更會長出獠牙,難免讓人聯想到兇猛的肉食動物,但漁護署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陳寶琳提醒,大家切勿以貌取豬,「其實野豬的食物超過九成來自植物,種子、果實、葉、莖、幼芽、球莖、塊莖及根都是牠們的主食,即使食肉,也只會選擇蚯蚓和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獠牙亦只是牠們翻土挖掘的工具而並非武器;加上野豬本性怕人,除非受到驅趕或挑釁,否則不會主動攻擊」。

既然本性怕人,為何近年經常有行山人士偶遇野豬,甚至在市區發現野豬的蹤影?這就要從野豬極強的適應能力說起,只要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任何環境都可以成為牠們的家。而很多人看到野豬翻倒郊野公園的垃圾桶,都會出於同情加以餵飼。其實,這樣很容易令野豬變得依賴,誤以為跟隨人類就能得到食物,久而久之形成惡成循環。因此,2名受訪者都再三強調,真正善待野豬的方法是停止餵飼,並且妥善處理垃圾,最好把郊野的垃圾都帶走,讓野豬重拾自給自足的覓食本能。

文:吳倩瑩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香港野豬關注組 郊野公園 漁護署 野豬 生態 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