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為家 苦瓜為燈 家是戰場 還是安心之所?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04日

【明報專訊】今年在香港討論房屋和家,好像少了人講幾多呎幾多錢,也不是《施政報告》中記者追問的主要部分,或者正如兩個展覽的藝術家梁志和及黃國才所見,冷冰冰的起居空間、消費品,逐漸變成感性的一個對象,或者一個戰場,我們都重新發現當中「人」的存在。疫情緣故,觀眾暫時只能留在家中看這兩個展覽,諷刺的是,家、不家之間,真的有選擇的餘地嗎?

2020年的12月,同時有兩個關於家的展覽。對於家,你想到什麼?住屋、單位尺寸、酒店、睡覺時抱着的毛公仔、辛苦儲下的遊戲卡、媽媽做的刺繡、黃色的紙鶴、苦瓜和火把、離留之間的絮語、紀念離去者的墓碑……這些都是記者在兩個展覽中俯拾起來的意象,如果加入時間的維度,看這兩名藝術家以前和現在關於家的作品,以前藝術家用力拆解家作為一個有形的消費品,它背後關於生活的價值和意義的衝突,今日的香港,家或許已經變成赤裸裸的戰場。兩個展覽的藝術家出生於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創作過的作品有回應回歸後高度商業化、被地產霸權困擾的香港,但社會一直改變,他們關心的事情不再一樣。

酒店房間佈置成家?

多媒體藝術家梁志和的展覽在稍早時間開始舉辦,本來實體展覽去到12月11日,現時除大堂部分展品外,會提早取消,但虛擬導覽影片已上載至網上。展覽最主要的部分是在酒店房間內,光是選址,已經呼應了藝術家對於家的叩問,酒店房間,可以成為家嗎?他憶述2007年,做了今次其中一間房間的作品時,已萌生在酒店房做展覽的概念,當時沒有人想到今日的香港會有「staycation」。2007年的作品《開屋(香港版)》,訪問不同階層對於家的想法,他們現在和理想的家有什麼?再在尋常的私人單位展出。記者執起像蠟燭的播放器,聽到這樣的句子︰「我曾經遠遠地看着屋邨,40層、16個單位、10座,大約過萬人住在那裏,我覺得有點害怕」、「在我的客廳的書桌旁有一堆照片,為什麼我會把相片放在那裏呢?因為其實那些照片是會讓人多愁善感,而我不想常常接觸到,但會想把它們放在那邊」等等,一個家的選址,一件物品擺放的位置,應該都透露着我們對生活的看法。在酒店房做展覽,可以讓家這個概念變得更複雜、更模糊。

另一邊廂,多次在反修例運動期間發聲的藝術家黃國才參與「居住的幅度︰房子是」展覽,策展人張海活、楊煒強,以「房子是」為主題,邀請7名藝術家參與,2019年1月時,給黃國才的題目是《房子是政治》,因為這兩年的社會動盪,最後黃國才選擇在這個題目之下,做一間「抗爭者之家」。在這之前,黃國才已經多次做關於家和房子的作品。他年輕時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修讀建築,之後再獲得藝術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曾經做過一篇論文,題為Perceiving the Concept of Home Inside a City。他其中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藝術作品,是2009年的《漂流家室》,4呎乘4呎的小屋,綁在空心膠桶上,黃國才是這個有窗有牀有冷氣的單位唯一住客,跟它一起漂流在維多利亞港。在香港要買到一個看海的單位很困難,或者在海上的納米樓居住才是出路?那時他想表達,香港的「家變成一種消費品」,那些地產廣告空洞,樓盤的名字浮誇,瘋狂的樓價之下,我們都是地產商的奴隸,一個金融海嘯,就可以令很多人一無所有。

這樣的手法,對香港地產發展、資本主義的批評,在這幾年來漸漸被政治爭拗蓋過,而有不少藝術創作的手法似乎也從理性而有創意地揭露社會問題,變成感性地回應當下千瘡百孔的社會,然後讓觀眾體驗並反照自身。

梁志和的展覽其實是相連的兩間酒店房,另一間房是2020年的作品,有梁志和跟16、17歲的年輕人做的訪問,他們今年看過2007年的展覽後,有什麼感受?剛好受訪的年輕人,都有離開香港的打算,去讀書,甚至移民。

對家躊躇不前的人

2020年的作品,由4個元素組成,最主要是錄像作品《家.不家》,讀出節錄了的年輕人的訪問,以及藝術家年輕時的記憶,配上酒店房間外的風景,路上的車會前行和逆行,象徵對家躊躇不前的人。散落房間的還有米奇老鼠公仔,倒插在沉重的不鏽鋼球上,還有排列整齊用裝置定時翻牌的日本動漫Battle Spirit遊戲卡。他說︰「第一間房,思想比較完整,比較理性;第二間房,思想不完整,比較感性。」第二間房是讓觀眾感受和體驗的空間。還有幅自畫像,梁志和在意大利留學時的自畫像,現在已經不見了,他試圖重現這張畫像,並佈置在酒店廁所鏡前,整個房間好像遺失與尋找的遊戲,記者看和聽着電視的句子,「長期住在酒店會使人感到在家一樣嗎」,「我住在一個宿舍裏,很想念香港的家」,「他們總是有移民的想法,但我沒有想到那麼快」。梁志和認為,把實體的居住空間當成一個家,把家的概念物質化,「這其實是一種方便」,但當有些人離開的時候,原來他們不是用物質的角度去想這個家,「如果這刻你問我家是什麼,可能就是一個讓人感到安全、自由的地方」。

無間煉獄 以藝術悼念哀傷

黃國才的「抗爭者之家」,龐然大物其實是一個黑色的房子,他說是「顛覆的家」,我們小時候畫一間屋,總是畫一個梯形的屋頂,然後一個長方形在下面,他把這樣的屋子倒轉放,倒有點像船,像當年的漂流小屋,但黃國才最想說的,是這是一個「紀念碑」。要進入這個房子,需要經過旁邊的通道,佈滿了黃國才做的刺繡,都是反修例運動的一些畫面,例如獅子山上的燈光等,走到入口,看見裏頭是一張沙發、一部電視,是一個客廳,抬頭一望,還有一些苦瓜燈,把真的苦瓜掏空封存製作而成,紅紅黃黃的苦瓜處於萎縮死亡的狀態,跟播放的黑白錄像有關,當中有一個黑衣人,在海旁岸上醒來,一個白衣的幽靈拿着苦瓜火把前行,他跟隨並接過火把,又回到大海之中。這段錄像循環播放,可以讓人聯想到「復活呀、噩夢呀,或者是一種無間的,purgatory(煉獄),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一個區,你在其中不斷重生又死亡,脫離不到」,他用手風琴演奏,Old French Song縈繞耳際,黃國才笑問去年的事,其實有沒有發生過呢?「2019年,我們好像進入一場夢……看相片就會提醒你事情發生過,但如果一天相片都被禁,記憶都模糊了,就不再知道事情是不是真的。」回神一看,沙發上縫上了黑色雨衣,房子支架的外層,也是由多件黑色雨衣縫製而成,他說我們連擺放白花的權利都失去了,更加要用藝術手法去悼念哀傷和離開的人,收監的、流亡的、死去的。對於黃國才而言,現在的「家是戰場」。

受政府收緊防疫措施影響,兩個展覽都被迫轉為網上舉行。「家.不家」展覽尚有部分仍可參觀,在逸東酒店大堂擺放,作品是一個電話亭,名稱為《孤寂遺跡》,電話亭變成「多餘的設施」,梁志和在電話位置放置了木化石,走過的人好容易「被自己的眼睛欺騙」,以為是普通石頭,伸手觸碰就會發現其溫度冰冷——時代的改變就是這樣一回事,「因為失去才體會(家的)存在」。而「居住的幅度︰房子是」,正籌備網上版,實體展覽日期本由今日直至2021年1月3日(現暫停開放),策展人期待防疫措施放寬後有重開的機會,觀眾可以看到多個藝術家,如馮美華、曾德平,以至生活行者野人(莫皓光)和建築師蘇國堅合作的作品,還有建築學生製作未來理想家居的模型等。

●「家.不家」

日期:即日至12月11日(另設網上版)

地點︰香港逸東酒店

查詢︰bit.ly/39ldkKA

「居住的幅度︰房子是」

日期︰實體展原為即日至1月3日(現因疫情暫停),網上版發布日子待定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查詢︰bit.ly/3694u0D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藝術家 黃國才 展覽 藝術展 梁志和 文化力場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