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荷蘭設計周 隔離生活 似近亦遠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09日

【明報專訊】荷蘭設計周算是今年發展最反覆的設計周之一,年中疫情有好轉迹象,有機會舉行限人數的實體展加網上展。可惜開展前約1個月個案急升,令不少計劃流產,又或是在半完成狀態下展出。但主辦單位Dutch Design Foundation選了切合時令的主題The New Intimacy,令這個國際矚目的設計展,成為我們在隔離情况下,思考如何處理這種似近亦遠生活方式的契機。

今年有不少設計展因為疫情而延期然後改為網上發布,設計展網上雜誌化成為了不少主辦機構最安全而可行的過渡方案。巴黎的Maison et Objet最適合,因為整個設計展其實以商貿為本,近年周邊活動也有減少;加上算是今年最先面對疫情影響的大型設計展,網上版本以產品目錄為主,算是貼合活動本身的性質。米蘭設計周Salone del Mobile的影響較大,因為一向一半活動一半營商,改為於今年9月尾在巿內舉行的Milano Design City,配合Fuorisalone.it的虛擬展覽及網上講座,卻少了氣氛及聲勢。

不可握手的日子 觸碰1300指尖

相對而言,荷蘭設計周最受疫情影響,因為整個設計周以活動而非商業產品為主,如音樂會、派對,亦有不少以非產品而是設計體驗及概念為主的發佈,真人參與的重要程度比上述兩個設計周更甚。今年7月歐洲疫情已稍緩,大會宣布The New Intimacy為今年主題,除了探討世界因為社交媒體帶來的人際關係變化,亦針對封城限聚帶來的影響。疫情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小如打招呼時荷蘭人放棄了傳統的三下錫面及握手的打招呼方式,大至有博物館因為疫情而破產收場。整個設計周中,不少作品靈感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接觸,亦有不少探索人與周遭的關係。當中最搶眼的,是Laura A Dima設計的裝置作品The Finger Rub Rug。參與者會走入一個隔離空間,與一塊由1300隻真實大小的矽膠製手指組成的地氈互動,彌補因疫情而缺乏的肌膚接觸。另一個則是由Wongsathon Choonhavan主理的Imagine Future of Jobs,對應科技及疫情改變了未來世界的工種。整個作品以工作坊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並以創作新工種為本,貼合打工不如創業的當下世界大勢。

今年設計周找來潮流先知Lidewij Edelkoort、產品設計師Sabine Marcelis及Philips的體驗設計師Sean Carney作大使,當中以Lidewij Edelkoort的戲分最重,分別於Van Abbemuseum及Kazerne舉行合共3個展覽。在兩個展場同時舉行的New Melancholy展覽,呼應設計周主題,探討疫情下社交距離帶來的憂鬱及空虛。如在Van Abbemuseum,可看到Studio Maarten Kolk & Guus Kusters的布包雀鳥標本Avifauna系列,呈現自我及封閉的主題。場內亦可看到Maarten Baas的經典作Smoke Piano,放諸當下,叫人聯想到現場演出及音樂界如何受疫情影響。在Kazerne,則可以找到Pieke Bergmans的Crystal Virus,將液態水晶花瓶直接放在木椅留下焦烙,比喻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同場展出的Excess of Matter出自Angéline Behr之手,為軟座注入豐腴女性的體態線條,探討肥胖、舒適及自我形象之間的關係。同場另一由Lidewij Edelkoort與Studio INAMATT聯合策展的Comma展覽展出多塊掛氈,帶出停一停再向前的思考。

思考新物料 絲菌製棺木

整個荷蘭設計周其實有不少關於新物料、新概念的思考,如Studio Hendrikx與Loop Biotech合作的絲菌製環保棺木Living Coffins。設計周本身亦希望能打破這種遙距限制,如由Polder Triënnale主理的Polder TV,於農鎮Noordoostpolder拍攝設計電視紀錄片,討論城郊關係。另外亦有不少設計工作室短片,及與YouTube合作的360度互動觀展影片。不少內容現在仍可網上收看並附有英文字幕,大大降低了越洋觀展的門檻,算是打破巴黎及米蘭的家品設計展覽僵局的嘗試。

●查詢:ddw.nl

文:Dawn Hung (www.sedimento.co)

編輯:廖偉龍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Feature]

相關字詞﹕網上展覽 荷蘭設計周 設計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