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名人珍貴收藏 見證與藝術家友情歲月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09日

【明報專訊】中國書畫的價值和作者的名氣有密切關係,但原來,曾被名家收藏的作品也會被看高一線。某些被政經名人珍藏的畫作特別受市場青睞,尤其是藝術家親自創作並贈送的作品。專家表示,不少書畫作品見證了藝術家和藏家的友誼,有時甚至會把這份情寄予在構圖之中,成為友情歲月的憑證。

在拍賣會圖錄中,不時會發現一些作品標明是名人珍藏系列,有些情况甚至會被結集成為一個專場。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部資深專家暨拍賣主管石嘉雯說,這些名人大有來頭,部分是早年在政治和經濟上具代表的人物。

今次佳士得秋拍中合共有9張來自陳立夫家族收藏的作品,包括張大千、傅抱石創作,送給陳立夫的禮物。石嘉雯說民國有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家族人物除在政治和經濟上甚具影響力之外,亦收藏不少藝術珍品,和當時的藝術界私交甚篤。陳立夫(1900-2001)便是來自當時「四大家族」之一的陳家。陳立夫是民國政治家,早年曾在美國攻讀採礦學,回國後為蔣介石工作,1947年曾登上美國《時代雜誌》(Times)封面。除政治外,陳立夫對教育和醫學也甚有研究,多才多藝。

風雨同舟 人性化作品

石嘉雯指出,陳立夫的太太孫祿卿是一名畫家,是國畫大師劉海粟的學生,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因為太太的緣故,陳立夫和當時的畫家關係甚好。」傅抱石是陳立夫其中一位畫家好友,其中一幅送予陳的作品極盡心思,「《風雨同舟》是傅在1940年代重慶時期的佳作,特點是人性化。除一般山水風光外,有很多人類活動的蹤迹」。石嘉雯說要特別留意畫面左上角的小船,船上的人物各有不同的仔細面孔和姿態:「大家留心看,會發現畫面右上角原來有一小船躲在樹影下,充滿趣味﹗」陳立夫和張大千亦交情甚深,兩人於1950年代曾在美國生活,張甚至把陳立夫和陳立夫太太的名字寫在作品上,「1970年代尾陳往台灣生活時,又認識了另一批畫家,包括黃君璧和高逸鴻,在這時期又獲得另一批珍貴作品」。

兩匹靜態馬 繪畫友誼 

今次秋拍亦有由新加坡著名藏家胡少炎家族帶來的藏品。石嘉雯說:「胡在當地華人社會地位舉足輕重,是商界名人。」而他其中一名畫家好友是徐悲鴻,「1939年徐走難到東南亞,辦了不少受歡迎的畫展。當時胡協助徐做展覽,兩人友誼甚深」。徐送給胡的作品《雙駿》,畫面中有兩隻馬,「他作品中的馬多數是跑跳動態,甚少有如此靜態的構圖,感覺像兩位好朋友漫步、互相支持」。

「市場永遠愛新鮮﹗」石嘉雯說在今季秋拍賣會,陳立夫家族的一批畫作從未在市場曝光。「作品見證和藝術家的友誼,相信會極受歡迎。」她說畫作的價值不限於作品的視覺效果,背後的歷史故事也很重要。「畫家創作後,畫作的生命會因為流轉到不同藏家手上而延續下去。」既然這些作品如此珍貴,為何藏家或其後人會願意出售?「當中不少作品是由畫家親自送給藏家的禮物。老一輩藏家願意出售部分作品,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和別人分享。」另一些情况是藏家後人在藏家離世後把收藏品出售。

場刊小冊子同具價值

在未有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年代,客人要聯絡仍在生的畫家並不容易。畫作除經由畫廊協助買賣外,主要是靠藝術家的學生、朋友網絡出售。石嘉雯說曾有外國的書畫愛好者透過朋友介紹,專程往上海拜訪林風眠,購買其作品並合照留念。「藝術家一般少有商業考慮,專心追求藝術,較少刻意推廣自己的作品。」而收藏家對這些畫作,流轉至不同人手上的故事很有興趣,會追查作品的來源。她指出:「有些藏家會收集畫家早年開畫展時印刷的場刊小冊子,時至今天,部分價值高達數萬元。小冊子上印有畫作的資料,可證明其來源和真實——小冊子本身也是具價值的收藏品呢!」

今次秋季拍賣和春季拍賣時間接近,但拍賣行仍成功徵集一批充滿歷史價值的作品。當中有吳冠中的《太湖泊舟》,畫作前景和後景透視感覺極強,展現作者中西合璧的功力。此外亦有近年在拍場受追捧,如劉國松、李華弌及徐冰等當代名家的作品。

文:呂一心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張大千 吳冠中 徐悲鴻 佳士得 拍賣 秋拍 每日明報-Life & Styl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