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有 海浪中抓住靈感 雕塑畫作流淌漁民DNA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16日

【明報專訊】藝術家彭金有出身於漁民家庭,雖然兩歲時隨家人上了岸,但血脈裏的漁民基因,仍然深深影響他的作品。小時候他隨家人捕魚、出海、年年到蒲台島拜天后,一呼一吸,都是海洋的鹹腥味。長大後他讀設計,隨手一畫,就是海浪線條,再堅硬的石頭、再冰冷的金屬,經他雕琢,也會如水流般轉化成不規則的模樣,添上一份輕柔。(註:因應政府防疫措施,本版介紹展覽開放時間以官方公布為準)

彭金有(Raymond)出身於漁民家族,九兄弟姊妹之中,他排行最小,上世紀漁業逐漸式微,彭氏舉家從顛簸的漁船,搬到香港仔岸上生活,當時他只得兩歲。然而,海洋的氣息,與他依然似遠還近,游泳自然是他熟練的本能,他的生活亦與大海息息相關。「姊姊之後嫁到長洲,我常跟着她出海捕魚,有次在海上見到水龍捲,姊姊馬上斬雞,朝着水龍捲割雞頸、放血、參拜,驅走噩運。也記得天后誕,到蒲台島搶花炮,以前人們會搶到扭打起來,打到頭破血流。即使後來家人的漁船都賣走了,我們也會租遊艇去拜。」談到海,52歲的彭金有仍帶着孩子般的興奮:「這次展覽中,甚至用到了親戚舊漁船斬下來的船木,在我工作室放了起碼10年!」

塌樹木材變出海浪

一個漁民後代,如何走上藝術家之路?Raymond憶述,家人給他很大自由度,中學讀D&T(設計及木工),繪畫設計圖則時,發現自己有志於美術,畢業後便當起繪圖員來,後來再成為平面設計師。豈料2000年頭經濟差,他被裁員,朋友提議他去學做陶瓷和雕塑,自此開始創作立體作品。這番履歷固然造就了Raymond創作的條件,但最重要的靈感來源,還是拜海洋所賜,「游泳時,我常常覺得海中有很多東西,海洋生物、珊瑚、浪花,腦袋會突然靈光一閃,有些靈感走出來」。早年他的五姊因肝癌過身,他受失眠困擾,隨手在筆記本畫畫抒發感情,筆下「潦」出來的,盡是形如海浪、氣泡、海洋生物的曲線,即使無意識地繪畫,湧上他腦門的,仍是一波又一波的海浪。

海水時刻流動,無邊無界,Raymond總是能靈活使用不同的媒介,創作相關作品。在他最新的個人展覽「浪縷塑動IV」,可見他將蜿蜒曲折的線畫,繪於紙上、木上、膠片上,「最新的嘗試是在膠片刻劃線條,光線從不同角度射下來,會呈現不同的影子,像漂浮在海上的感覺」。有些作品,以回收塌樹得來的樟木製作,樟木屬樹木中較柔軟的木材,氣味芬芳,經Raymond除蟲及雕琢,形狀有如捲動中的海浪。他又把堅硬的大理石,打磨如一塊巨大而圓滑的魚骨化石,以表達他對海洋生態的想法,「近年時有鯨魚吞下大量膠袋而死亡,牠們葬身海底,變為化石,幾百年後可孕育其他生命,雖然死得淒美,但當中蘊含力量」。

生活如海 有危險也有陽光普照

從海水中,他看見柔軟和彈性,這份特質,除了見於他的作品,也見於他的日常愛好。他熱愛運動,也喜歡做瑜伽,從燃燒肌肉的三項鐵人項目,到劈腿做一字馬也難不倒他。他笑言自己「過度活躍」,白天做運動,晚上創作,一動一靜,剛剛好打個平衝。疫情期間收入大減,他就投入戶外活動,每星期划一兩次獨木舟,享受無敵海景,又買來單車夾架,準備在studio中狂操單車。他以一副輕鬆心情應對疫情,「生活就像大海,有危險的時候,也有陽光普照的時候」。

■「浪縷塑動IV」彭金有個展

日期:即日至2021年1月16日

時間:周一至六上午9:00至晚上7:00,周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址:葵涌葵昌路100號地下KC100藝術空間

查詢:2110 0550

文:宋霖鈴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彭金有 藝術家 漁民 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