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新舊媒體的危/機之年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01日

【明報專訊】2019年,筆者看得最多的電視節目是社會運動的直播;想不到2020年看得最多的仍是直播,內容卻變成衛生防護中心的疫情簡報記者會。一開始時緊張兮兮地關注疫情會否變成SARS 2.0,哪個地區有爆發風險,哪間護老院的長者要緊急撤離,後來腦袋願意接收的信息愈篩愈少,哪怕第一二三四波沒完沒了,只需知道今天的確診數字比昨天低,自己的社區不用參與強制檢測就於願足矣——當然,如果某天在記者會上看不見張醫生的芳容,仍是會突然緊張和關心起來的。

2019舊傷未癒,2020新病已至,生活步伐被打亂,卻騰出很多空閒時間,造就了很多挑看和追看電視節目的機會。拿着遙控器不斷轉台,冷不防遇到「啱channel」的,就讓眼球逗留一會,然後再找尋其他好節目。如是者,全年觀看的節目數目和種類竟比之前多,無論是電視台播放的節目或是YouTube短片,娛樂知性並重,甚至學到不少冷知識和小技能,可算是意外收穫。

或許因為網絡世界太豐富太發達,不少人都「轉場」看YouTube和社交平台直播,甚至以此為接收資訊的唯一途徑。「我無睇電視好耐,𠵱家只會睇網媒」彷彿成為不少人摒棄舊世界的宣言,美國大選固然是2020年新舊媒體衝突的最佳例子,台灣的韓國瑜敗選和中天電視台「熄燈」,香港幾名老中青時事評論KOL快速冒起,都是去年網媒進入百花齊放收成期的證據。

另一邊廂,舊媒體為了趕上新媒體的尾燈,正靜雞雞卻動作頻繁地轉身——無綫將跨平台收視統計方法的龍門搬完又搬,又在旗下網台製作海量(自以為)可以吸引年輕觀眾的小品節目,有線(或香港開電視)利用新聞OTT平台為商戶軟銷產品,永垂不朽的亞視仍然在網台及非網台的尷尬位置中摸索等,都預視2021年本地傳統電視台經營模式可能進一步轉型。說來諷刺,政府剛在過去的12月完全停止模擬電視廣播,全面走向數碼廣播,怎料不少觀眾家中的電視已經用來看網上節目。制度的計劃趕不上現實的變化,從來如此。

後生仔不看電視?

有趣的是,當一般人以為年輕觀眾已經離棄傳統電視台時,2020年最多人討論的電視節目卻幾乎全部主打年輕市場:剛播完的《全民造星III》,觀眾一邊看電視見證參賽者坦率展現才藝,表露真性情,一邊在社交平台實時評論節目,最終勝出者眾望所歸,「好人有好報」在這時勢實在太過美好。劇集《打天下》和《男排女將》都是一班處於弱勢的underdog扭轉命運的故事,對白加上回應社會時事的隱藏密碼,已經足夠讓觀眾在嚴冬圍爐取暖。後生仔不看電視只是都市謬論。

就算是其他電視節目,只要內容紮實好看,總能找到知音人,不論老少。港台的《五夜講場》自然是近年電視界的奇蹟,公共討論從電視放射至網上甚至實體論壇,成功吸引一班文青成為擁躉;幾個王牌公共事務節目雖然受盡政治壓力,但愈被打壓就愈被注意,每集《鏗鏘集》的YouTube點擊率數以十萬計,有幾集更高達過百萬。觀眾看過節目後,再在社交平台分享,影響力跨越媒體無遠弗屆。

當然,正因為這種影響力,好幾個電子傳媒2020年被內外因素猛烈攻擊,具公信力的傳媒團隊崩散了,觀眾曾經欣賞的節目停播了,就算原班人馬轉戰網上平台,影響力亦不如前。2021年伊始,那些我們仍然珍惜的節目、尊敬的意見領袖能否安穩度過這年仍未可料。變幻原是永恆,切勿愛得太遲,是我們在2020年學到的最大功課,願我們對待人和事,以至平常一打開電視就看到的節目,都多看幾眼,不要吝嗇讚賞和支持,就算早晚會失守,仍必須要拯救。

文:梁慧思

相關字詞﹕電視台 新型冠狀病毒 社交平台直播 沙發薯 梁慧思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