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現場:幻想主教山配水庫……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03日

【明報專訊】早上,民間團體「香港探古」報道有關主教山配水庫正被清拆的消息,朋友之間都瘋狂轉發。

中午,主教山蓄水池內的照片像雨後春筍般被上載到社交媒體,媒體專頁都紛紛在網上將自己認知有關水務發展的歷史及知識分享到網上。

傍晚,網上亦開始流傳一張像素很低、十分模糊的配水庫平面圖。

以上乃幾日之前當主教山配水庫被挖掘開之後24小時內所發生的情况,民間彷彿營造了一種似曾相識丶各有各做的氣氛:你上傳一些現場相片,某人又引述一些歷史研究,有人又舉出外國蓄水庫成功的保育改建例子作為參考,她又分享自己有關蓄水庫的畢業論文,他又分享有關被拆毁的結構。大家都是出於對香港建築及歷史的關心,無私奉獻,最重要的是香港人之間把資訊不斷分享,保持了事件的熱度。

而我在這件事的角色,就是分享在英國時相關的建築設計研究,以及將被政府封鎖了的水庫現場透過電腦模擬讓大眾可以感受當中的室內空間及尋找配水庫的空間可行性。

倫敦蓄水庫「變身」研究

在倫敦讀書的時候,其中一份建築設計研習課題就是再利用一個位於倫敦建於1856年的蓄水庫Claremont Square Reservoir。課題目的就是將水庫設計成一個倫敦口述歷史博物館。

Wellcome Collection博物館及圖書館收藏了一張關於配水庫建造時的歷史繪圖,圖中所見,倫敦的配水庫跟主教山配水庫的結構非常相似,同樣建於地底,由拱門及拱廊構造而成,建造年份亦只是相差40餘年。所以圖中配水庫的興建方法,亦有可能跟100多年前主教山配水庫的建造方法相近:先把泥土挖掘出來,興建擋土牆和中間的拱門,然後建造拱廊,最後把泥土覆蓋在拱廊之上。

基於儲水庫由拱門結構所支撐,結構跟主教山配水庫的結構非常相似,所以課題的第一部分,老師要我們首先研究水庫內的拱門結構和空間,從而理解聲音傳送與空間的可能性,譬如回音、共鳴、迴響。倫敦的蓄水庫結構完整,沒有被挖掘開,是一個室內密閉的空間,所以課題的第二部分,就是研究如何將室外與室內的空間連貫起來。

天馬行空的可能性——博物館

當時的我受瑞士藝術家Jean Tinguely的機動藝術所啟發,設計了一組巨型互動裝置(見圖):將代表水庫的巨型渦輪,以及一個個浮於水上的口述歷史檔案閱讀庫,結合音樂盒機芯,用齒輪履帶連結起來,室外的路人轉動渦輪,啟動音樂,拉動檔案閱讀庫,室外的活動與密閉的室內用裝置及音樂連結,製造一個莫名其妙的室外室內互動關係。

其實香港還有沒有類似戰前興建的蓄水庫,可以保育成為不同的博物館呢?口述歷史博物館看來是個不錯的選擇,至少聲音同拱門空間都好有關係。

現實的可能性——做少好過做多

以上是我個人對蓄水庫的FF(最終幻想),畢竟,現實歸現實,若然政府信守承諾保留配水庫,其中一個最簡單的方案,可能只需要在不影響其外觀下,提供基本維修,鞏固原有結構,毋須為做而做,懶係保護咁油層白油上去,更不要盲目加裝欄杆,又或者只需要加條樓梯畀公眾行落去,打吓卡已經好好,無需要做多。哥本哈根的Cisternerne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將配水庫用作美術展覽空間。

如果日後政府真的保育個配水庫,希望可以讓公眾參與及參觀,亦希望有一些地方可以留返一層薄薄的水在地上,推廣親水文化。作為一個蓄水庫,有灘水喺地下好正常嘅!

倘若政府決定不拆配水庫,其實可以保留現已掘開的大洞,讓陽光走進水庫之中,令配水庫的空間更有生氣。反觀近日有好多外國保育水庫的例子,好多都死氣沉沉。所以毋須因為「穿窿」而可惜,因為它本身正正反映當下政府部門處理事情粗疏的漏洞,同時亦能「強加」水庫一個新的建築特色。

文˙童昭安

圖˙網上圖片、童昭安

美術•胡春煌

編輯•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